我們要相跟著一起,老者也就略微給我們介紹了一下,這外麵雨大,聲音根本讓人睡不著,我就和老人聊起來了。

老者姓鍾,倒也是記不起來具體叫什麼名字了,隻是別人都喜歡叫他老鍾頭。趕屍兒的沒有名字才是好事事兒,不然被魂魄勾了去,麻煩就大了,這也是他和我說的。我對他也是多有欽佩,總覺得那樣喊他不太好,便喊他鍾先生。

他也沒有反對,人的名字本來到也隻是一個代號吧了。

老鍾頭說,他們湘西趕屍人本來有好幾個家族,在當地當初都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是戰爭年代,死在戰場的人若不能馬革裹屍還的話,魂魄會一直在戰場上,日日重複著相同的事情。因此,那個年代都是想著把屍體帶回老家,隻是山高水遠的,便隻能按照以前的規矩請個趕屍人,將人給帶回來,把魂也給帶回來。

不過,因為改革開放之後,水路,陸陸,各種交通方式也初步地發達起來了,這門手藝便開始慢慢地弱化起來了,再加上現代人的思維早已經不同了,因而這幾個家族已經基本上隕落了,剩下的也隻是當初的一些弟子和子孫各自行事了。

老者說的時候,透露出來的淒涼不是不懂,現在的人也沒有經曆精神再去理會這個了,聽老鍾頭說,各家的傳人都不好早,他這一脈實在是沒有什麼人繼承了。

其實想來也是,現在這些個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幾個人能夠看懂,多是一些皮毛得不到什麼效果,便說老祖宗的東西不好,也是很多的。再加上,選趕屍人的條件本來就是比較苛刻的,對這個有興趣,可是能夠滿足條件的越來越少了。

趕屍人要身強體壯,而且最關鍵是要長得醜,長得人畜懼怕才好。因而家族代代相傳,原本是培養弟子最好的方式,長得醜的人家生出來的自然也就不漂亮。

隻是滿足了條件的,能夠堅持學會的人又真心有幾個呢?老鍾頭挑了好幾個徒弟,到後來不是被嚇怕了,就是覺得幹這個事兒累,也不掙上幾個錢,自然也越來越沒有人學了。

真是唏噓不已,按照年齡,老鍾頭其實也不該再接活了,隻是大約是因為也沒有人能夠接手了。

陽光升起的時候,我便知道我們出發的時間到了。這是最好的日子了,用手臂輕微當著自己被曬著的臉,還真是有些暖洋洋的。若是在山洞裏的是江一月該多好,可惜了,幻想是美好的,日子是殘酷的。

不僅沒有美女相伴,還有喜神跟著,還有更讓人覺得心煩的事情嘛。雨後的道路,顯得有些泥濘不堪,但是這樣的日光和天氣,很快就會幹燥起來的,而我們要趁著陽光不是很大的時候行路,爭取早一點倒達可以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