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開山之作(1 / 2)

事實上,還沒有等魔都的那些一直喜歡吹王德孚的評論者,比如說那位才女梁婧的“閱讀理解”出現,在帝都就有另外一派的評論者,開始大肆吹捧《烏合之眾》。

沒錯,這些評論者在政治上基本都是“帝黨”,或者是精英主義者,他們對葉立清的那部《最好的民主》一直持保留態度,認為民主根本沒有那麼靠譜。

因此,京派的著名作家、社科院院士沈陽春,竟然站在了王德孚這一邊,幾乎可以看作是皇室的發聲,因為沈陽春當過不少宗室成員的老師。

沈陽春在《皇家日報》上這樣評價王德孚的《烏合之眾》——

這本書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但是在思想正日益被格式化、工具化的時代中,這樣有穿透力的文本實在值得一讀再讀。

“多數人永遠正確”,這是我們經常會產生的誤解,因為麵對眾意,我們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省略千餘字)

當個體融入整體,我們確實會變得更無私,更有犧牲精神,但代價是理性的消退與責任感的喪失。

因為判斷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個人不用承擔結果,於是,群體更容易采取極端的解決方案,更自戀,也更暴力,並因此而引發危機……(省略五百字,舉例了群體暴力的一件事)

“眾意”給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也給了我們荒誕,給了我們激情,也給了我們愚蠢。我們驚訝地看到,一個由專業人員組成的議會,卻經常做出可笑的決定,和一群文盲討論後的結果完全相同,這有力地證明,所謂“群體智商”很不靠譜,甚至很可能低於個體智商。

用投票的方式來證明科學判斷是行不通的,即使大家都參與意見,也未必能達成正確的結果。

那麼,該怎麼超越“圈子幻覺”呢?王德孚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我認為他能夠發現這樣的問題,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

沈陽春為《烏合之眾》寫了大概有三千多字的長評,整體上來說非常客觀,既指出了這部作品的缺憾之處,又對這部作品提出來的問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作為一名文壇前輩,在教育領域也頗有建樹、桃李遍天下的著名作家,沈陽春的這篇長評,毫無疑問讓《烏合之眾》這部作品進一步受到了文壇人士的關注,而王德孚在帝都的名氣,也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提高!

然後王德孚的其他作品當然也一下子被不少帝都的文人關注到了,即使是再挑剔的讀者,也必須得承認,這個名叫王德孚的橫空出世的家夥,在文學上的天賦,實在讓人不得不服!

倒是有一些依舊有門戶之見的京派作家,覺得沈陽春的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在資敵,他怎麼可以這樣吹捧王德孚呢,他這篇長評幾乎就是在否認葉立清的《最好的民主》!

這其實也可以看出,比起什麼京派作家、海派作家之分,某些作家的政治立場可以說才是最重要的,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可不是隨便說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