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一向喜歡以王德孚的作品做“閱讀理解”的才女梁婧,這一次卻沒有脫穎而出,很顯然《烏合之眾》這種作品,對梁婧這個年紀的讀者來說,還是有些艱深了,這便使得她寫出來的評論,沒法做到讓人眼前一亮,當然就沒法脫穎而出了。
雖然並沒有脫穎而出,但梁婧憑借她積累的名氣,這一次她的評論文章,倒是依舊在《申報》上發表了,就是在淩靜蘇現在所拿的這份報紙上——
時常發現,其實我們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聰明,他們說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問題……現在直到將來都會不斷重複,隻不過換了一個外殼而已。
《烏合之眾》對群體心理的洞悉,就是這樣,我們都早已知道問題所在,但也隻能遵循某種人類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斷再犯。
全書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總體十分精彩,憑我短短的社會閱曆,深感不能完全領會,隻能結合王德孚這本書中的內容,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省略千餘字)
個體融入群體之後,個性會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會轉向群體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體衝動、易變、輕信、急躁、偏執、專橫、感性、極端化、不允許懷疑和不確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狀態……
這與組成群體的個體素質無關,這時候其決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種“無意識”的層麵,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與凡夫俗子組成的群裏,差別不大。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時勢造英雄,其實英雄隻是一個被動的產物,英雄的出現是必然的,但具體是誰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觀念必須經過簡化才能被群眾接受,這和做產品很像,普適的產品一定是非常簡單通用的。
群體的道德,會比個人的更好或更壞。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響群體,萬萬不可求助於智力或推理,絕對不可以采用論證的方式,而是應該從情感層麵施加影響。
而且,想要讓這種信念在群體中紮根,都需要把能導致危險的討論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
……
梁婧的評論文章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的話,去複述《烏合之眾》中的某些觀點,也算是進一步讓這部作品變得對讀者更加友好一些。
雖說沒法讓人眼前一亮,但一篇評論文章的字數過萬,占據了《申報》文藝板塊的巨大版麵,倒也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彰顯她的存在感了……
實際上梁婧真的是跪著在看這部《烏合之眾》的,她是真的沒有想到,王德孚的新作,竟然是這種她一輩子都寫不出來的思想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