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嶄露頭角4(1 / 1)

基本上,房地產項目部那邊跟施工方簽的合同上都有注明,施工方的錢都是分兩次付清,工程一半時結算一回,剩下的得等到項目完工才能結清。

這就意味著,前期施工方需要墊付部分資金。

就算,大夥對包工頭信任,工資可以暫時不結,但是生活費以及日常開支是怎麼都省不掉的。

王昭岩手上沒有多少閑置資金,之前一年多掙的錢一部分家裏開銷了,還有一部分還了急需用錢的親戚。

開工第一天,王昭岩就將大家召集起來,開了個簡單的會議。他說:“感謝各位叔伯鄉親們對我的信任,大家幹活之前,我得說明白一些情況。之前,你們跟著李叔時,在沒有發工資之前,他都是自己先墊付的各項費用。

大家知道我的情況,我沒有李叔那麼有實力,可能在生活上暫時達不到之前的水平,還有就是,如果誰家有急事需要用錢,可以提前跟我說,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就得等到工程款付才能給你們發工錢了。如果大家願意支持我,我萬分感謝,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或者其他打算,我也都能理解。”

王昭岩說完後,大夥開始討論起來。

都是養家糊口的人,擔心不能說沒有,但是大家更願意相信,王昭岩不會虧待大家。

經過商量討論,最後,大家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留了下來。

平時最活躍的老劉說:“昭岩,我們相信你,像你這麼年輕上進的小夥子,相信老天不會虧待你的。我們願意賭一把。”

老劉一開頭,大家都開始跟著表決心。

一群農村“老粗”,說不出什麼高深有內涵的話,但句句卻都是發自肺腑,沒有任何社會人的爾虞我詐。

王昭岩感激他們的同時,也更堅定了要帶大家發家致富的決心。

工地正式開工後,等一切都步入正軌時,王昭岩又悄悄去了幾次勞務市場。

果然跟他前幾次去時看到的冷清景象不一樣,做各類活的人都有。

工地暫時並不缺人,但是王昭岩每次去都會跟一些找活的人聊聊,比如為什麼不找熟人帶要自己找活,又比如萬一找不到活要怎麼辦,還有他們住哪裏等等。

這些雖然看似跟他正在幹的事無關,實則卻給了他很多啟發。

比如有人告訴他,“不將自己逼到絕境,你是不會知道什麼叫絕處逢生的。”

也有人告訴他,“我相信自己的手藝,肯定能找到活幹。”

還有人告訴他,“有熟人帶當然是最好的,可我是我們那裏第一個來這裏打工的人呀。”

......

每個人的經曆不一樣處境不一樣,說出來的話也就不會一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社會感悟。

王昭岩突然想起,跟李國柱相處那麼長時間,兩人聊過一些問題,他卻從來沒問他,他一個連自己名字都寫的歪歪扭扭的人,當初是憑著怎樣的勇氣,隻身一人來到京都闖蕩的。

作為十裏八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享受成功的同時,應該也經曆過種種艱辛吧。

王昭岩覺得,比著上一代人,自己還是要幸運的多。

他第一次離家有熟人帶著,在陌生的城市,他不用為辨不清方位認不清地點而著急,更不會有住天橋下的經曆。

人,還是要多感恩,這樣,人生才會充滿鬥誌和希望。

***

2004年的夏天,王昭岩順利結回第一筆工程款,也可以說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雖然對於他後來輝煌的人生來說,隻能算是一點兒碎金。

為了感謝鄉鄰們對他的支持和信任,他想給他們漲工資,但又考慮到之前李國柱給大家開的價格在先,如果他貿然漲上去,這前後對比之下,李國柱的名譽可能多少會有些受損。

這種行為,多少有點拆台的意味。

經過考慮,王昭岩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給大家多發了錢籠絡人心,又不會影響李國柱的聲譽。

發工資的那天,王昭岩讓大家核對完畢後,又另外給每人包了個紅包,他說:“謝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工資是大家的勞動所得,紅包是額外的感謝。”

大夥出來打工這麼些年,還是第一次知道有紅包這東西。

一個個高興的同時,更堅定了要好好跟著王昭岩幹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