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楚宣王(1 / 2)

龐涓回到了中軍大帳準備用膳歇息。而秦風也是趁著回營的功夫施展輕功,找到了一個沒人的死角,以真氣凝聚在指尖,劃開一道小口子。

龐涓此時正在用餐,軍案上放著的政事一鼎冒著熱氣的逢澤黃羊肉。看得秦風都有些想要流口水。

匆匆用完黃羊肉,再用鹽水嗽嗽口,龐涓立即走進內帳。和尋常統帥不同的是,龐涓的中軍大帳,前帳小而後帳大。前帳隻有一丈見方,簡單得隻有安置虎符、令箭、王劍的一張大案,再就是將領議事的十三個青石坐墩。後帳卻足足有三丈見方,除了一張僅可容身的軍榻,整齊堆積的竹簡占去了後帳的四分之三空間。除此之外,就是一幅丈餘見方的巨大的列國地形圖。這幅圖不是繪製在羊皮上,而是刻製在十塊木板上用卯椎拚成,行軍時拆開裝成木箱,紮營時拚起展開。這幅木圖,是龐涓從師修習遊曆天下的心血結晶,其準確度曾得到老師鬼穀子的極高評價。這幅木圖安置在後帳且蒙著一層白布,可知龐涓是將它作為軍事秘密對待的。平日裏後帳也是不允許任何人踏進來的,除了龐涓的貼身侍衛。

此刻,龐涓拉開白布,就勢坐在身後的書案前打量著圖上的七大戰國,眼光掃過,盯住了大河西部的秦國凝神沉思。論本土,秦國北部和燕、趙、中山三國接壤,東南部與魏國接壤,南部與韓國接壤,西南部和楚國接壤,除了齊國遠在海邊與秦國不搭界外,五大戰國均與秦國有領土利害關聯。而秦國西部,是深遠難測的高山草原與大漠,沒有任何可作為後援的盟友力量。七大戰國之中,秦國地處西陲,接壤的鄰國卻最多,目下又最弱最小……

秦風看到這一幕,心中頓時一緊。“這龐涓。果然還是要打秦國的主意......”

忽然,秦風側身一閃,顯然是通過真氣聽到了什麼。果不其然,一騎快馬帶著一名探報飛快地奔來。

“報——!”帳外遙遙傳來探馬臨帳時的尖銳喊聲。

龐涓走到前帳,斥候已經掀帳而入,躬身報告:“啟稟上將軍,楚王早已進入逢澤,在三十裏外行獵飲酒,不入官道,不知何故?”

“楚王。果然啊。”秦風聽的一清二楚,心中頓時了然,這也肯定了他之前的猜測。

“一個半時辰後,楚王必到。”龐涓吩咐,“探馬遠走,不要再管楚王。”

“遵命!”斥候高聲領命,昂然疾出。

“楚國蠻夷,楚王狡黠。可是終究是小聰明罷了。謀國之事,楚王卻並不擅長。”秦風暗暗搖頭。

其實他很清楚楚王的狡黠,因為戰國時期的各種史書傳記秦風了解頗多。

中原士人罵楚國人是沐猴而冠,雖然刻薄,倒也確實神妙。

猴子精明,可沐浴而冠,然終不成人器。說到底,這是譏笑楚國人精於算計而缺乏大器局。

就說目下這楚宣王羋良夫吧,明明是按行程於清晨時分到達逢澤的,可就是不入行轅區,全部的心思就是為了最後到達以顯示尊貴。

為此在三十裏外停留行獵,煞費苦心的派出斥候打探,非要等到韓趙齊燕各國之後再進入,也許還等待著龐涓到三十裏外去隆重迎接呢。龐涓對這種乖張的精細算計,曆來嗤之以鼻。

一個國家,不在根本實力上下工夫,專在這些瑣細禮節上較真兒,能有何出息?

楚國自春秋末期吞並吳國之後,地闊五千裏,民眾近千萬,江淮水網縱橫如織,湖泊星羅棋布,雖有連綿高山密林,然平原地帶卻是土地肥沃易於耕作。山重水複,疆域縱深,任哪個強國也休想一口吞下。楚國上層若有高遠器局,變法圖強,北進中原,何愁不能完成統一霸業?

可惜這個國家就是固守蠻夷陋習,極少汲取中原文明的精華,官製軍製民治均是自己的一套,從來不學中原各國的文明法製。

丞相叫做“令尹”,上大夫叫做“左尹”,王族事務大臣叫做“莫敖”,上將軍叫做“大將軍”,還有登徒、柱國、次飛、執圭、三閭大夫等種種莫名其妙的官名。

這個由山地部族自立而後獲得周王朝認可的諸侯國,有許多地方是中原文化所難以理解的,這也正是中原名士難以在楚國建功立業之所在。

魏武侯時期,文武全才的吳起因奸佞排斥不被國君信任而逃到楚國。

當時的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丞相),立誌變法圖強。

吳起以鐵腕強力變革楚國落後愚昧的舊製,卻幾乎將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楚悼王一死,吳起立遭慘殺,楚國就成了一個“三分新七分舊”的奇特戰國,始終是萎靡不振難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