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鄭國人覺悟了(2 / 3)

所以,我們順從趙武交出那些叛臣家屬,晉國人會撤兵;不順從,他們也一樣要回去。諸侯一退,楚軍必然又來圍攻我國。既然諸侯早晚要走,我們不如主動對楚國表示屈服,讓楚人也退回去算了”。

子孔想了想,無奈的歎息:“咱們鄭國就是一個老牌投降國,如今還能怎樣?但願,楚國人來的夠快,讓晉人來不及禍害。”

晉人來得很快,幾乎是尾隨子展突擊到了新鄭城下。暴怒的欒黶立刻命令晉軍圍城,並準備發動攻城戰。魏絳被嚇了一跳,馬上勸解:“當初,我們會合天下諸侯,都沒有攻下鄭國都城。現在楚軍就在我們背後,你在楚軍陣前撤走,楚國人一定聽到了消息,他們馬上會來。而我們……

嗯嗯,別的不說,我魏氏的兵力都留在國內,我在這裏雖然打著下軍佐的旗號,但我手上隻有一些輔助兵(羨餘)——魏氏根本沒法戰鬥。

而武子那裏……下軍所屬趙氏所部,剛剛在西線跟秦人打了一仗,又輾轉鄭國,剛回去便再度南下,他現在帶來的軍隊,都是些什麼人?你我都心中有數。另外,當初諸侯一起攻打鄭國都城的時候,你也在場。我們軍力鼎盛的時候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求我們現在做到。”

欒黶聽到魏絳的警告,念及自己在軍前轉身的行為確實冒失,被人拿住了話柄,他屈服了,反問:“那我們該怎麼辦?”

“問問元帥”,魏絳提醒:“元帥是個負責任的人,我們跟楚軍對上了,楚軍氣勢洶洶,我們又是雜牌軍,元帥一定不放心,沒準這時候,他已經到了虎牢,準備就近支援我們,你隻管向虎牢送信,而後等候元帥的回複。”

魏絳猜得沒錯,荀罌果然抵達了虎牢,聽到前線的消息,荀罌默默良久,淡淡說:“豎子,不足為帥!”

稍後,他給欒黶的回信是:“實在是因為咱們不能抵禦楚國,又不能有效保護鄭國,人家才這樣騎牆搖擺,所以,鄭國有什麼罪呢?我們不如退兵——我們退軍以後,楚國人會繼續煎迫鄭國,鄭國人的怨恨就會轉嫁到楚國人身上。而我們現在攻打鄭國,楚軍肯定要援救,如果我們不能順勢擊敗楚國援軍,諸侯們會看笑話。既然現在跟楚人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是撤軍吧。”

欒黶捏住荀罌的信件,很不甘心。魏絳趕緊提醒:“翻翻信後——我派去送信的使者是武子的人,元帥喜歡和稀泥,不會一點都不滿足我們的要求。”

欒黶翻過信件,信簽背後,署名尾稍還有一行微不可查的小字,如果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它也是信件的一部分。

小字隻有一行:“準許我軍順路攻擊鄭國北部。”

欒黶不耐煩地問:“北部?……算是哪裏?”

共同駐守虎牢的士魴慢悠悠的提醒:“鄭國北部應該靠近魯國邊境,那裏原來是侯晉及鄭國其餘四叛臣的領地……這活輕鬆,有侯晉帶路,那不是一呼百應。”

魏絳繼續誘惑:“沒錯,這就是趙武常說的‘卷包式大搬家’。”

欒黶瞪著眼睛反問:“那麼戰利品如何分配?趙武子被智嬌嬌訓導的,看到眼裏的東西拔不出來啊。”

魏絳回答:“我去跟‘他’商量,不過,既然讓侯晉帶路,他帶路的目的是為了拯救其他叛亂家族,我們可能要把那些叛亂的貴族家屬全部讓出來,這樣,趙武子拯救他們的目的達到,也許會願意跟我們瓜分其餘五大家族的奴仆。”

欒黶聽到這裏,眼睛都亮了:“五個家族自願的跟我們走……好事,魏軍佐,一定要跟‘他’好好商量。”

“你放心”,魏絳滿口答應。

欒黶與魏絳話裏麵的“他”,指的是趙武。

趙武向來認為,做壞事不能單獨一個人,要拖上盡量多的同伴。而做好事,則不妨自己單獨來,以便無人爭奪榮譽。現在欒黶哭著喊著要求與自己一起幹壞事,雖然事後,自己獲得的預期利潤可能要少一點,但畢竟“預期利潤”隻是“預期”,更何況幹壞事的“預期利潤”,通常指裝在別人口袋裏的東西。

於是,趙武爽快地同意了。於是,晉國軍隊一路攻擊北上,掃蕩鄭國北部,而後緩緩退入晉國本土。

晉軍進入虎牢城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了,眼看漫長的一年即將過去,晉國上下都偷偷鬆了一口氣。

“這一年可真漫長啊”,趙武披著狐裘與田蘇一塊在雪地上漫步,他仰著臉感慨:“連我們晉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一年之內尚且陷入了四場戰爭,其他的小國,能受得了嗎。”

田蘇通過這次出征,終於確定了自己在趙氏家臣中的地位,他開心而且輕鬆地說:“這正好說明,戰爭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大家都感覺到時間的緊迫,所以才要奮力一搏。”

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看著口中的白氣飄散在空氣中,田蘇繼續說:“我們放棄的‘專利’恐怕收不回來了,國君違背了三年不出兵的承諾,為了補償老百姓,他一定會延長‘專利’開放時間,而這個延長期可能是永遠。”

趙武聳聳肩:“無所謂,我們開放的山林、湖澤隻是部分,這部分,送給老百姓也沒什麼。”

此刻,雪地裏沒有其他人,隻有趙武與幾個家臣,還有百餘名護衛。趙武起了玩心,命令護衛不準走在他前麵,他領著幾位家臣,開心的在潔白無垠的雪地上踩著腳印。

趙武確實應該開心,因為這次他的收獲實在太大了——以往他來鄭國收獲的是田裏的麥子與農夫,這次他收獲了鄭國五大家族所有的幸存者,這是他最大的收獲。

在春秋這個時代,培養一個人識字,懂文化,可能需要一二十年,但要一個農夫家庭走向高素質,可能需要三代。這次趙武直接收獲的就是鄭國的高素質人才,五大叛亂家族自有一套培養後代的體係,數百名讀書識字的貴族後裔,心甘情願的到他的領地上當普通人,趙武要是白手起家培養出同等數量的人才來,可能需要幾所學校、共同努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