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部門有點類似後世的軍委,秦華知道隻有掌握住軍隊才能有政權,所以即使是張遼等人他也不放心交給他們,唯有自己親自主管。
接著是軍隊方麵的改革,秦華將麾下的軍隊劃分為五個軍區。
同時也誕生了五位元帥,有這五人統領各自的軍區。
秦華規定軍隊平時隻能各自的軍區活動,凡是超過三千人離開自己的軍區都需要進行報備。
軍區的建立就是為了以後實施軍政分離,現在各地諸侯之所以能夠劃地為王就是因為他們都擁有軍權。
一旦軍區建立後,無論是州牧還是郡守都不在擁有調動大規模軍隊的權力。
州牧級的官員隻能調動不超過一萬的軍隊,再多就需要通過中央的許可。
至於郡守級,最多隻能調動三千的軍隊,用以剿滅山賊之類的。
因為現在秦華的政令隻能在自己的領地內實行,所以他實際上隻建立了三個軍區。
中央軍區的元帥自然是張遼,編製有五十萬,不過現在隻有三十萬。
這支軍隊將會是秦華以後征討不臣的主力。
北方軍區的元帥是高順,麾下編製二十萬,現在隻有十餘萬,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戒備鮮卑人。
官渡一戰之後,烏桓騎兵損失慘重,烏桓已經無力影響中原了,現在北方最大的敵人就是鮮卑。
西方軍區的元帥自然是馬騰,編製同樣是二十萬,同時也節製青羊城的五萬青羊騎兵。
西方軍區除了負責西域各國外,同時也是為了戒備剛剛稱王的北宮伯玉。
北宮伯玉現在已經幾乎統一了近一半的羌族,麾下軍隊超過三十萬,之所以沒有能夠完全的統一羌族,是因為那些羌族所在的地方太過偏遠。
至於東方和南方的軍區,自然要等真正統一之後才能建立。
其餘政策還好,就是這條讓各地的諸侯都大為驚恐。
如果秦華對他們使用這條政策後,那麼這些人就完全失去了依仗,變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
好在秦華並沒有強硬的讓他們實行這條政策,這讓這些人安心了不少。
除了實行軍區製外,秦華還實行了軍銜製。
軍銜一共分為四級十二等,分別是將、校、尉、士,每一級又分為三等,分別用上中下表示。
從最低的下士到最高級別的上將,這那些沒有絲毫基礎的士卒們有了奮戰的動力。
秦華規定隻要等級達到了下尉級,就能前往軍校學習,出來以後最少都能做到百夫長的位置。
同時根據不同的軍銜,退役之後也能獲得不同的福利。
秦華也取消了大漢的舉行的舉孝廉製度,開始正式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科舉製,並且規定以後的官員選拔都會優先以科舉為主,這讓各地的寒門士子都非常興奮。
隨著領地的不斷增加,涼州商會已經無法負擔這麼大的貿易量了,秦華決定在各地建立更多的商會,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減弱了世家都秦華的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