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天不遂人願,他倆在莉鎮受阻。兩人發現城牆門洞旁貼著他們的畫像,皇帝發了海捕文書懸賞緝拿。
兩人無奈之下繼續逃跑,反正是向北、向西就對了。
宣府這邊嚴格控製塞外進入的人,卻不太管出去的人,葛九思和孫之懈活像叫花子一般,葛九思本來就瘦,現在變得尖嘴猴聰。孫之懈以前是大白胖子,現在變成小黑胖子。除非熟人已經沒誰認得出來,他倆混了出去,總算逃離大明的邊界,連日來的苦悶煙消雲散。
然後,他們遇到了進擊中的察哈爾人,極為悲催的被抓住,先痛打一頓再說。
林丹汗見到後,不太相信他們的身份。
幸虧兩人都是巧舌如簧之輩,葛九思宮中的事門清,大明朝堂上沒有他不認識的人。孫之懈是高材生,做過翰林侍講,給皇帝和文武大臣上課,知識淵博的有些嚇人。
哪怕林丹汗問起宣化、大同、薊鎮等處的防務,兩人滔滔不絕,似乎一切都在掌控。
沒辦法,他倆生怕被林丹汗看不起,一個不小心丟了性命。
林丹汗對大明的情況了解不多,前不久出使的粆圖知道一些,還給他畫了邊關的地形圖,帶來大明裁軍的一些消息。
現在聽葛九思和孫之懈的講解,林丹汗很是受用。當即表示,帶上這兩個人隨軍。
葛九思和孫之懈是絕望的,他們千辛萬苦,已經記不清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罪,結果……仍然在路上,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女真見到大汗啊?
粆圖打馬過來問,“明國的人常說,兵貴神速,大汗莫要為了兩個奸細,駐足不前啊?”
林丹汗認為,他倆不像奸細。
此外,本汗停止行軍,並不是因為他們。
“左右兩路到哪了?”
粆圖回答:“忽而脫台吉統兵兩萬攻擊大同,紮哈台吉統兵一萬襲擾薊鎮。”
林丹汗聽後很是傷心,曾幾何時,他手下擁有三十萬大軍。
如今呢,他率領的隻有三萬。所謂的左右兩路盟友,其實與他貌合神離,是林丹汗多次催促,方才出現在大明的長城下麵。
按林丹汗的計劃,應該首先是左右兩路攻擊,能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可牽製明軍主力。待明軍的防線鬆動,林丹汗在中路發起致命攻擊,直抵宣化城下,逼迫明國議和。
粆圖覺得,那兩位台吉未必真心實意的打。
如果大同和薊鎮不禁打,他們或許會闖進去劫掠一番。如果碰上硬茬,兩位台吉首先想的是保存實力。
現在的察哈爾一盤散沙,他們在過去幾年經曆太多的敗仗,一半的草原被別人奪走,不少的部落離林丹汗而去。
林丹汗在如此困境下,卻必須對明國開戰,他需要展現黃金家族的強大,並繼續獲取明國的錢糧供給。甚至,這不是能否稱霸草原的問題,而是他們察哈爾部還能否繼續存在的基礎。
自大明開國以來,張家口都是對草原的貿易重鎮,也是大明將城防與貿易結合最好的示範。
張家口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屬於標準的要塞。有一種說法,保定是京城的南大門,那張家口就是京城的北大門。
它位於西北方向,在野狐嶺一帶,從戰國時便是長城的重要關隘。到了明朝,被稱為明朝的九邊之首。
最近一二十年,因為東北方向女真人崛起,大明的防禦重點東移。在此之前,大明主要的敵人是蒙古,張家口便是名副其實的九邊之首。
此處設有衛所,有著堅固的城牆,向北控製漠北,向西遙望西域,保護著南麵的中原,它是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和蒙古之間的交通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