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攻守兼備者(1 / 2)

於大文,晉孝武帝太元8年(公元383年)生人,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場聞名天下的戰爭爆發了,史稱“淝水之戰”。

這一年,他才不過25歲,卻已經當上了晉安師爺,其才能毋庸置疑。

一代名將,他的路,剛剛開始。

甘祖看到他來投降,想了好久才願意聽他說話,而於大文也是個溫和的人,不急不躁,沒有一點點脾氣。

兩人的對話如下,直接翻譯成白話文:

甘祖:你為什麼要來投靠。

於大文:晉安守不住了,所以我來了

甘祖:你打算怎麼幫我破城?

於大文:現在晉安內人心惶惶,隻不過是靠著那虛無縹緲的援軍支撐著,但是我知道,援軍不回來了。

甘祖:你怎麼知道,萬一他們隻是在準備呢?

於大文:那些**的戰鬥力我很清楚,他們可能來,但絕不會出力。

甘祖:你說對了,他們不戰而逃,現在,你要怎麼幫我?

於大文:我回去之後,散發消息,到時候再帶著親兵三百,開門放你們進城,到時候,晉安唾手可得。

甘祖:事成之後,你想要什麼?

於大文:帶我反晉

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當初於大文一定要反晉,難道他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否則怎麼會跟著吳承宗。

事實上,造反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隻要你上路了,就沒有機會回頭,要麼成就一番事業,要麼死。從古至今以來的統計,後者居多,成功的實在是太少了,掰手指算算都知道了,除了明朝,就沒有那個農民起義成功了。

你看看之前的秦朝陳勝吳廣起義,夠厲害了吧?到最後還不是死了。漢朝黃巾軍起義,張角兄弟怎麼樣?橫掃天下,結果呢?再來看看比較近的太平天國,該倒台的還是要倒。明朝李自成,威風凜凜的滅了明朝,結果不到一年,清軍入關,也隻能放棄北京。

總之,那時候的甘祖想不到於大文將來發揮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就算是這樣,甘祖還是不太相信於大文,不過他不得不相信,而且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認為,於大文挑選這個時間來投降,絕對是計算過的。為什麼呢?因為之前說過,吳承宗軍的糧草不多,隻有二十天左右,從2月5日到現在24日,已經過去了19天,最多還可以再打三天,海運的糧草不可能大量運輸(那時候的船沒有那麼大),所以隻能選擇相信他。

當天晚上,於大文回到了城中,很快,晉安城大亂了起來,在黑暗之中,一支兩百人的隊伍打開了晉安的城門。

一開始吳承宗還不相信甘祖說的,但是眼前打開的城門,燃燒的城池,熙熙攘攘的聲音告訴他,甘祖沒開玩笑,晉安城真的是唾手可得。

旋即,吳承宗帶領三千人直接入城。

2月25日,從10日起發動總攻,到現在經過十五天的時間,晉安,終於破了。

太守薑超在城破之後,回到了家裏,整理好衣物,對著京都健康的方向磕了一個頭,然後自殺了。

晉安城之戰,吳承宗軍損失了接近一千人,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晉安城裏麵剩餘的四百多人,他能招降的就招,不能就放了。

2月27日,吳承宗正式接見於大文。

除去客套話,兩人有一段流傳千古的談話,也正是這一段談話,確立了於大文未來四年的第一謀士的地位。這幾年裏麵,吳承宗對他禮遇有加,幾乎是當成臥龍鳳雛一樣的供著,而於大文終究沒有辜負了他。

對話如下

“先生認為,誅滅暴晉,可行?”

“一人覆滅,晉定亡。”

“何人也?”

“劉裕。”

“那,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下一步,攻陷建安,為西部防線,晉安為南營,以防永嘉淪陷,然後,南圖大業!”

“練兵何?”

“不出半年,劉寄奴定出兵數萬,應當主要訓練騎兵,水軍,加強城池防禦。”

“先生言之有理,亡晉,需幾歲?”

“至少十五載。”

“何須十載年?昔日漢高祖……”

“將軍,劉裕還在,晉不會亡。”

“那,就聽先生的。”

對話結束,兩人感歎的是,於大文說的對,劉裕很快就會來了,而且他不死,吳承宗就永遠得不到天下,誅滅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