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業朝是怎麼樣的?(1 / 2)

統一華夏的新生帝國內部的中央機構具體是什麼樣的呢?

大致如下。

皇帝——尚書省,中書省——治栗大使(管錢糧和施工的),廷尉(管刑法),戶衛(管理戶籍),五軍將軍府(掌控軍事將領人員調動),禮閣(外交禮儀)。

其中尚書省是給皇帝出謀劃策的地方,在裏麵有八個文武官員,並且都是清一色的精英人物在裏麵,擔任最高長官的被稱之為丞相,統領尚書省的是於大文。

中書省是一個審核部門,表麵上看起來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但有一點,其他各個機構,中央到地方的文書都要經過他們才能上呈給尚書省以及皇帝。

不過吳承宗精力旺盛,基本上不會缺席朝會,中央官員有事情一般都是當麵說,然後再以書麵形式呈上去,但地方上的就不一樣了了。

可以說中書省是控製地方,尚書省控製中央,所以相互製約,最高長官同樣是可以獲得丞相頭銜,梁銳文就是中書省丞相。

不過尚書省和皇帝最近,有道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隻要皇帝想,他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要倚重那個丞相。

當然了,吳承宗在漢朝的基礎上改造的這些製度本意是上為了讓後代子孫可以更好的控製朝廷。

中書省尚書省基本上不可能獨立,而除此之外的五個部門也隻能由尚書省發布的詔書選擇官員。

表麵上皇帝沒有什麼選人權力,但有一點,尚書省,中書省的名單隻能皇帝任命,終業一朝一百多年,除了末代皇帝沒有什麼選擇權力之外,這兩個省的官員全部都是皇帝親自任命的。

隻可惜,吳承宗不會想到他的這個製度表麵上完美無缺,但有著一個巨大的漏洞。

那就是後代皇帝能力上根本比不過前麵的幾個皇帝。

武帝吳承宗,宣帝吳立炎都是擁有鐵血手腕,所以中央太平無事。

可是從文帝後期開始,外戚力量膨脹,之後的光帝,明帝,章帝等基本上是倚重外戚,讓他們把控朝政。

雖然說並沒有出現什麼大亂子,可到了哀帝時期,皇帝想重新啟用世家大族,卻遭到外戚勢力的反對,甚至於被拉下皇位,死於亂軍之中。

至少目前為止,武帝時期的朝廷基本上由軍功集團和外戚集團把控,世家被排斥,雖然說還有影響力,但和之前的兩百年比起來已經微不足道了。

世家代表葛延,公孫籓也是苦苦維持著世家利益。

業滅劉宋之後,天下安定,吳承宗再次整改軍隊。

正華六年(430年)正月初八,大軍被分配為六個部分。

既京軍(負責保衛長安以及皇宮安全,是為天子親軍,不歸五軍將軍府管轄)。

宿衛軍(負責全國各地的城池防衛,官員將領安排等均由五軍將軍府管理)。

藩王軍(業帝國王公貴族的親衛隊全部都歸入這個編製,並且由五軍將軍府安排)。

北騎軍(駐紮陰山——燕山一帶的騎兵軍隊,五軍將軍府管理)。

征伐營(業朝流動軍隊,主要是用於平定叛亂和出征,五軍將軍府管理)。

都護府軍(業朝管理西北以及西域地區的軍隊,還是五軍將軍府管)。

雖然說業朝還沒有收回西北,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西北那幾個小國蹦躂不了多長時間了。

吳承宗對於軍隊的管控和前麵的王朝大不一樣,他不允許自己的主要軍隊做什麼農兵結合,他很清楚這樣子長期以往會降低自己王朝的戰鬥力。

當然了,並不是五個軍都是這樣,唯有北騎軍和征伐營能不用幹活,專心致誌的訓練,保持戰鬥力。

可惜吳承宗不會知道,他引以為傲的兩個精銳部隊幾十年後會在自己的孫子手上逐漸淪為普通士兵。

翻開大業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帝國很多方麵都是從業朝第三位皇帝執政後期出現問題的。

但我們不能去指責業文帝的各個方麵不如前代兩位皇帝,畢竟很多事情也不是他可以控製的。

我們單拎出來說,吳承宗統治的後十年和吳立炎統治的十四年裏麵,北騎軍和征伐營是帝國對外擴張的主要戰鬥力,不僅僅裝備精良,戰馬彪悍,就連士兵都是從全國各地軍隊裏麵挑選出來的。

按照文書記載,在吳立炎登基的第一年(445年),北騎軍有七萬人,征伐營有十六萬人。

如此龐大的軍隊光是糧餉就已經讓人頭疼了,更別說吳立炎這個戰爭狂魔隔三差五的就帶人出去打一架,整得北方少數民族惶惶不可終日。

所以到了文帝中後期,天下太平,國家安定,軍隊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取消北騎軍和征伐營的特殊性就勢在必行了。

並不是說文帝時期的業朝國力無法支持這兩個軍營,而是滿朝文武都覺得沒這個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