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吳承宗,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1 / 2)

秦漢以來,到了公元五世紀初,前後六百多年時間裏麵,吳承宗的出身和劉邦差不多。

劉邦是泗水亭長,吳承宗是東陽的二把手,比起來更勝一籌。

他們兩個人都是發跡比較晚,不過稱帝的年紀差不多。

但吳承宗比劉邦慘烈。

從起義到稱王,建立大周,他用了十三年。

稱帝建立大業,用了十八年。

劉邦從起義到被項羽封漢王僅僅三年。

稱帝建立大漢僅用了七年。

劉邦麵對的對手最主要是項羽,而吳承宗麵臨的是劉裕,赫連勃勃,拓跋嗣這些梟雄。

當年起兵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他最終會開創帝王霸業,哪怕是他們高舉反晉大旗,也隻是一直在東南夾縫求生。

趁著東晉內部分裂,劉裕,徐道覆,盧循,劉毅,司馬休之,你來我往的開戰,益州割據,才能站穩腳跟。

當劉裕掃清南方,實現百年未有之局麵的時候,吳承宗就隻能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

到最後如果不是劉裕想減輕損失,方便北伐後秦的話,吳承宗早已經滅亡。

但就是這種群狼環伺的局麵下,他在南方支撐了十年!

劉裕三次南下,東晉世家也派遣了一次聯軍進攻,都沒有把他打敗。

作為一個起義者,吳承宗理解下層百姓的苦,所以不管是在東南還是關中,他一直都廣布仁政。

否則吳承名攻打劉宋,進入東南的時候就不會出現數郡百姓,起義響應了。

本書開頭的時候我說過,大業的意義就在於,華夏大地經過百年戰亂之後,劉裕建宋,並沒有能統一天下,光複中原,反而是繼續偏安一隅,此後長達一百多年,直到楊堅建立隋朝,天下才再次回到了漢人手裏。

可惜隋朝才安定幾十年就再次陷入戰亂,直到唐朝才安定。

魏晉南北朝(220-581)三百多年亂世,華夏太痛苦了。

我不忍心,不願意去麵對這段曆史。

所以我賦予了吳承宗這個光榮的使命以及彪炳史冊的光環。

驅逐胡人,統一天下,讓中原再次安定。

而這個功勞不是他一個人創造的,是無數人前赴後繼,不懼艱難才能成就吳承宗的赫赫威名。

若是論及吳承宗,有功有過,功大於過。

掃清中原,恢複漢文化,統一天下,揚國威於四方,恢複民生,建造東都洛陽。

上麵的這些內容,隻要能完成其中之一就可以在曆代帝王裏麵占據一席之地了。

如朱元璋,拓跋宏,楊堅,唐太宗,漢文帝,楊廣。

而他的過也很多。

屠殺平城,昌國公案,縱容齊王,引起齊王之亂,北方大屠殺。

前麵的兩個影響力隻能說是一般般,問題不大,關鍵的是後麵兩個。

齊王之亂的影響之前說過了,大業直到文帝時期,用了三十多年才能恢複正常。

而北地大屠殺的影響幾乎伴隨到業王朝入土,兩個民族打了一百年。

當然了,這些事情的確是吳承宗引起的,但並不代表都要他承擔罵名。

後代帝王上百年的時間裏似乎就是和鮮卑死磕上了,就沒有一個願意用懷柔政策去緩和民族關係。

大業十二帝是指武帝,宣帝,文帝,光帝,明帝,璋帝,成帝,哀帝,孝帝,元帝,惠帝,廢帝。

其中除了光帝因為在位時間短之外,其他的皇帝統治時期都派遣軍隊和北方開戰過。

說完了這個再說說帝國開創初期為什麼如此穩固吧。

劉邦當年為了穩定帝國曾經對開國元勳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後麵的朱元璋不相上下。

吳承宗也是起於基層,卻並不需要屠殺開國元勳就可以保證帝國穩定,很大的原因就是——開國元勳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基本上死完了。

林大,脾氣暴躁,容易上頭,如果活到開國恐怕就是一副皇帝都是老子救的,你們算老幾?

妥妥的驕兵悍將,社會不穩定因素。

甘祖,沉著冷靜,擁有將帥之材,相當於漢朝的韓信,他在河北地區擁有極高的人氣以及威嚴。

尤其是吳承宗入駐長安之後,三郡基本上成為了甘祖的私人領地。

如果不是吳小寧的緣故,吳承宗不可能如此放心。

而且那個時候吳承宗麵臨的情況和劉邦,朱元璋完全不一樣。

劉邦殺那麼多人就是為了子孫後代可以穩定,因為他的繼承者劉盈就隻有十幾歲。

朱元璋瘋狂屠殺文武百官就是從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開始,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孫子掃清障礙。

他們的繼承人多多少少鎮不住這些人,但吳承宗的兒子吳立炎可不一樣。

三十八歲即位,如日中天的年紀,幹勁十足,並且二十幾年的南征北戰為他積攢了足夠的政治軍事基礎。

哪怕是甘祖,林大這樣的軍事大佬還活著都難以撼動他的地位,除了吳承名。

但吳承名已經死了,吳立炎就沒有什麼阻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