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牽著素妍下樓,看見裴允靜正在和張彩英聊天,其實這倆也是熟識來著。
“慢點慢點,腦殼疼。”
“怎麼了?”
“睡多了。彩英,別聊了,做飯去!”
小丫頭氣鼓鼓的磕著瓜子,
“不去!”
“哎呀~嘴硬了啊,是不是想扣工資?”
你堂堂一個店長幹嘛老和我一個領班過不去啊,能不能有點氣度,咱能別提扣工資這事兒嗎?於是張彩英果斷認了慫。
“韓師傅在裏麵呢!”
李歌一回頭,果然看見了韓過那張從廚房裏探出來的特別喜感的大臉。
“有趣的靈魂下午好!”
“少東家好少東家好!”
兩個孩子氣的家夥用漢語打著招呼,這裏恐怕也就隻有居麗和孝敏能聽懂這兩個人到底在說什麼,卻一知半解的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沒辦法,中國語言就是這麼博大精深。
“看來今天是吃中餐了。”
“你這裏還賣中餐?”
裴允靜有些驚訝,更驚訝的其實是李歌,誰規定咖啡館不能有中餐的?但是李歌轉念一想就明白了,輕笑著說,
“努那你是不是覺得中餐就是華人街那邊那種裝潢簡陋的小門麵,幾把破舊的椅子加一張油膩的桌子,再上幾個大盤子,幾個人圍著吃?”
裴允靜有些尷尬,她知道李歌的少年時代一直是在中國度過的,所以雖然不至於像李歌說得那麼不堪,但她確實大致是這麼想的。
“沒有,我還是很喜歡吃中餐的,隻是覺得你這裏賣中餐怪怪的。”
許是李歌2016年以後在大城市待慣了,各式各樣的餐廳見多了,也沒覺得哪個中餐廳上不來台麵,反而是檔次高的中餐廳有很多,檔次高到李歌揣著幾千塊錢都不敢隨便進那種。
而來這邊之後見過的中餐廳,真就是李歌之前描述的那樣,首爾這邊的華人街,像極了千禧年的時候中國的二線城市街道。
李歌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些在韓國開餐館的中國人來這邊都非常早,早到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的時期。
那時候一窮二白的人們看到發達國家的燈紅酒綠,很少有人能守住本心,所以有相當多的人削尖腦袋跑到了國外。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這三十年的悶頭發展確實迅猛到了極致,如果一個國家的評分是百分製,80年代的韓國是七十分,那80年代的中國就是20分,別說及格了,就是靠那幾個有些底蘊的城市強撐,這才沒有變零蛋而已。
可如果10年代的韓國是八十分,那10年代的中國就是平均分八十五分,至於為什麼是平均分,因為中國太大了,大到如果說韓國是單張卷子那中國做的就是套題的地步。
所以曾經那個無數中國人印象裏基本是華人驕傲的唐人街,在見過了2020年的李歌眼裏,基本上就是落後的代名詞。
所以李歌搖了搖頭,輕笑著對裴允靜說,
“你對中國,一無所知。”
說著,他切換到漢語轉頭對廚房裏的韓過大聲喊道,
“老韓!上絕活兒,給高麗娘們兒開開眼!”
好家夥,一股子鐵嶺串延邊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