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姻緣(1 / 3)

夏荷父母的姻緣全憑奶奶一句話促成。

那年,父親從部隊複員回家的時候,他的大哥、二哥、四哥和大姐都攜家帶口地裹協在“闖關東“的大潮裏,去東北的黑土地上討生活去了,家裏隻有剛成家的五哥和父母相守。爺爺奶奶守在家裏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為小兒子尋一房能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好媳婦兒,他們做為父母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父親夏如海年輕時長得也算一表人才,完全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是兄弟們中個子最高,最魁梧的一個;又經過當兵的錘煉,站在人群裏格外醒目。但他自小脾氣火爆,愛打架滋事,在鄰裏間口碑不是太好;再加上兄弟姊妹多,家底子窮,奶奶的淩厲又名聲在外,所以說媒的人也不多,偶爾有上門提親的,女孩子不是樣貌一般就是個子太矮,夏如海都看不上,所以就這麼高不成低不就地僵在了那兒。

奶奶心裏著急了,原以為引以自豪的小兒子可以光耀門庭的,但沒承想兒子退伍半年了,媳婦兒還沒著落。奶奶開始托人四處打聽哪有合適的姑娘。′

說來話巧,奶奶一天在街上遇到了鄰村賣花線的張老太。知道張家富農出身,擱以往,夏家奶奶是懶得理會這種人家的,但聽說張老太有個女兒和自己兒子年齡相當,便熱情地買下她的一包絲線,並攀談起來。交談中得知張家女兒仍待字閨中,奶奶便說:“你看咱倆人脾氣相投,兒女年齡又相當,咱倆搭個親家得了。“張家自從張老爺孑去世後,孤兒寡母不容易,富農出身又讓人詬病,也想攀上三代貧農的老夏家為自己撐腰。張老太當即就答應了奶奶的要求,兩家各自找了媒人,見麵相親,男女雙方都對彼此滿意,於是兩家迅速敲定了夏家小兒子夏如海和張家大女兒張文英的婚事。

有些夫妻注定是沒有緣份的,像夏如海和張文英,在別人眼裏稱得上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二人的新婚激情還未褪淨,就暴發了激烈地“戰爭“。“戰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間老屋。′

夏如海夫妻結婚時,住的是老宅的一間西屋,老宅的三間堂屋是夏家爺爺奶奶住。這間西屋是夏家所有兒媳婦兒娶進門必住的周轉房,等到下一個兒子娶親時,裏麵的夫妻才可以搬出來,結束與公婆短暫相處的生活,搬進由夏家爺爺帶領眾兒子徒手建造的新家裏。老六夏如海結婚時,他的五哥五嫂就帶著侄子侄女新搬進了老宅隔壁一座獨立的小院裏,兩間正屋,一間配房,是夏家爺爺燕子啄泥般一點一點壘起來的。

夏家奶奶深諳領導藝術的真諦,懂得分而治之的道理,她通過“忠孝思想″捆綁兒子,並通過兒子控製媳婦和孫子們,讓他們子孝孫賢,服從自己對夏家的“統治″。在她領導的這個十幾口人的大家庭裏,兄弟情深,姑嫂和睦,別家亂哄哄的家庭矛盾,在夏家通通不存在。這樣的家風讓整個半窪村的人都舉手稱讚,尤其對老太太,佩服得那叫一個心服口服。但夏如海結婚的時候,夏家奶奶的心性突然變了,日漸蒼老的她,忽然變得人老心慈起來,大的兒孫都離她遠去,老兩口獨處難免心裏蒼涼;況且夏家爺爺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硬朗,很難再為兒子徒手建起一個新家。因此對於新婚不久的小兒子夫妻,老太太有了不一樣的安排,她準備召告夏家上下,讓小兒子侍候自己終老,老宅院最後就歸小兒子,別人不得爭搶。

夏家奶奶的如意算盤撥得劈裏啪啦響,但兒媳婦兒張文英不樂意了,憑什麼我們要在家侍候老人,別的兄弟卻可以逍遙在外?老太太是出了名的刺兒頭,和她在一塊大氣都嫌你喘得粗,朝夕相處這日子可咋過?於是就攛掇丈夫去回絕婆婆。

夏如海本來是父母中年得的兒子,從小聰明機靈,自然比哥哥姐姐們多得父母一份寵愛,尤其是母親,從不舍得打他一下,他調皮該挨的巴掌全打到哥哥姐姐身上去了,因此他和父母關係最親。如今媳婦兒卻讓他出麵忤逆母親的意願,他是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的。父母的日漸蒼老他看在眼裏,覺得他們床前屋後的也該有人照應;再則父母最疼他,哥哥姐姐們送給父母的食物錢財,挨三差五地就會轉到他的手裏。因此守著父母,既顯得孝順,又能經濟上得到益處,這種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最重要的是,哥嫂們都能和父母平安同處三五年,最後搬出去也是父母的意願。如今自己新婚不過數月,媳婦兒卻要開先例鬧分家,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臉麵在哥嫂麵前如何存放?因此心裏窩了一肚子火。

偏偏張文英也是大脾氣的人,在娘家,除了兩個哥哥,母親和妹妹都是她的手下敗將,過早地吃苦耐勞養成了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她熱衷於對別人發號施令,卻不善於耐心說服,凡事喜歡我強我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