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紹在信中,甚至用嘲諷的口吻,指責平陽公主有眼無珠。
隻氣得平陽公主當場就昏過去……後來柴紹雖派人求請原諒,但平陽公主卻再也沒有能下榻。
如今又出了同室操戈的事情,她對李世民,自然也非常失望。
回到王府後,李世民徑自來到一間小廳之中。自楊文幹之亂發生以後,李淵在回到長安,就下詔李世民從皇城中搬出,遷至秦王府。
這對於李世民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從皇城中遷出,好聽一點。如果說的難聽一些,就是被趕出皇城。
雖然李淵依舊重用李世民,甚至委任他為尚書令,總領六部,可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李淵對李世民無比的失望。
這一年來,李世民可算得上是度日如年。
他一方麵繼續豐滿羽翼,另一方麵卻不得不麵對,自己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不斷降低的事實。
“王爺,您回來了!”
小廳之中,盡是李世民心腹之人。
王通起身相迎,輕聲問道:“公主府那邊,可有什麼收獲?”
李世民擺手示意眾人坐下,歎了口氣道:“三姐病情越發嚴重,似乎對我也生出諸多不滿。
看她的狀況,恐怕是……我實不知,該怎樣開口。
對了,今天朝堂上,可有什麼消息?”
“剛才封倫大人派人送信,說嶺南已傳來消息,河南王不日即將啟程動身,大約在年底前會抵達長安。”
“養真,動身了?”
“算行程的話,應該就是在這一兩日吧。”
李世民不禁苦笑搖頭:還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李言慶這一回來,恐怕再想要翻身,更難了!
“王爺,如今這狀況,非常不妙。”
王通輕聲道:“據封大人言,昨日陛下又把他招至宮中,談論了許多事情。
看狀況,陛下似已下定決心,想要扶太子坐穩位子……太子這些日子雖然沒什麼動靜,但小動作卻一直不斷。齊王最近不斷宴請朝中大臣,還包括許多天策府中的舊臣。叔寶與知節都得了邀請,不過卻稱病推了……隻是其他人,可未必能夠撐住,畢竟這局勢,是越發的壞了!”
這言下之意,非常清楚。
你秦王再不做出反擊,天策府諸將,未必會繼續忠於你啊!
李世民閉上眼睛,長歎一聲,“那我又能怎樣?
既然父皇主意已定,我也沒有其他退路……實在不行,我就向父皇請奏,要一封地,就藩便是。
太子和我雖說爭鬥多年,但想必也不會趕盡殺絕吧。”
“王爺,若無楊文幹,太子也許不會追究。
但楊文幹一事發生,王爺與太子之間,已經勢同水火……王爺交出手中一切,太子或許暫時不會追究。然則一俟他日登基,怕未必會罷休吧。”
說話的人,是溫彥博。
此人出生於周武帝建德三年,字大臨。
從親疏而言,他也是李世民的叔叔。李世民的妻子,就是溫彥博的侄女,可謂關係密切。
這溫彥博通書記,警悟而辯。
在開皇末年,被封為文林郎,屬內史省。
大業年間,溫彥博曾任幽州總管羅藝的司馬。後策反羅藝,並隨羅藝一同歸唐,被封為尚書省右丞,掌兵部、刑部和工部。溫家,是太原大族,有從龍之功。再加上李世民這一層關係,使得溫家極為堅定的站在李世民一方,成為李世民如今不可或缺的力量。
李世民蹙眉道:“太子性情寬厚,未必會下死手。”
溫彥博冷笑道:“王爺可知什麼叫開弓沒有回頭箭?
王爺弓已張開,且數年來和太子爭鬥不休,此間種種衝突,王爺敢說太子不會記恨心中?
且太子身邊尚有齊王,齊王心胸……
王爺現在想退讓,怕已經晚了!太子登基之後,絕不可能放過王爺。”
“進無門,退無路……那你們說怎麼辦?”
李世民不由得一陣燥鬱,看著廳中眾人,焦慮不安的問道。
王通和溫彥博相視一眼之後,溫彥博一咬牙,站出來沉聲道:“太子不亡,王爺當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