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眾望所歸 :中共十四大的頭號新聞(2 / 3)

當全體代表合影的時候,空氣才沉寂下來。可是,沒等攝影轉機的鏡頭掃到最後,門外迫不及待的一群攝影記者和工作人員呼啦一下子湧進大廳,在小平同誌麵前圍了個水泄不通,代表們也不顧“麵子”紛紛跳下架子圍過來,鎂光燈像夏夜的繁星一樣,閃個不停。

離開會場之際,鄧小平對江澤民說:“這次大會開得很好,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就在這一天,北京各大報刊紛紛發表社論,稱黨的十四大勝利閉幕,是“走向新世紀的光輝起點”。香港《虎報》報道:“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昨天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以表示他個人對新的領導班子的支持。”“鄧先生顯得神采奕奕,身體健康,當證實鄧先生露麵時,香港股市價格猛漲。恒生指數達到6089.91點,上升了104.58點。”

五、威望不是勳章:花絮二三

[鏡頭一]十四大開幕前夕,一位專長畫領袖人物肖像的畫家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各類報刊上,同時刊出的是他的近作“我們的總設計師”。這位畫家叫李琦。

在紀念中日友好條約締結10周年之際,李琦曾應邀為當時的日本首相竹下登畫一幅肖像。可是,有關方麵隻能安排李琦在近處偷偷觀察竹下登一次,其餘可供參考的就是《人民日報》上刊出的一張小照片了。

李琦靠默記把畫像創作出來以後,日本各大報居然把竹下登在這幅肖像畫旁的照片登出來,竹下本人高興地說:“這幅畫是我至今得到的所有畫像中最能充分表達我內心世界的一幅。”

1937年秋,9歲的李琦隨父母到達延安。1946年被送去學習美術。

這中間的9年裏,彭德懷曾經抱過他,毛澤東摸著他的頭問他幾歲了,念過書沒有。1962年,李琦創作的《主席走遍全國》這幅畫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現在,他又以神似之筆為鄧小平作畫。此畫一出,效應即顯,為十四大平添了許多喜氣。

[鏡頭二]十四大還沒有開,天安門廣場已經熱鬧非凡。時至11日,臨近人民大會堂一麵的廣場已經被封閉起來了,中共十四大預備會議正在召開,遊人紛紛搶占有利地形,以人民大會堂為背景留影。於是,在戒備森嚴的警戒線外頭,出現了一條擺姿勢、搶鏡頭的風景線。

一個婦人拿著照相機教一個男人擺姿勢,雖然衣著入時,但能看出是一個農村人。《中國青年報》記者好奇地上前打聽他們來自何處。

“我們是廣西百色地區的,就是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的那個地方的人,前幾年鄧小平還到我們那裏去了呢,有人看到他了,身體很好啊!”

[鏡頭三]十四大開幕式正在進行。久不見形跡的作家柯雲路突然在首都記者麵前介紹他的一部新作。在他提供的一份文字材料中稱:

“九二,是一個大好之數。《易經》乾卦雲: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無論神秘的《易經》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佐證,但1992年被熱心讀者形象地認為是“鄧小平年”。這位智慧非凡的世紀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會在人民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為民間留下諸多的傳說……六、毛澤東沒有指出缺點的人

毛澤東是深刻了解鄧小平的,想當年鄧小平在中央蘇區被打倒,就因為他是“毛派”的人。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參加了世界共產黨代表大會和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大會。會議期間,赫魯曉夫陪毛澤東用餐,雖然這已是赫魯曉夫第四次和毛澤東坐在一起了,但是兩人的談話仍然不很愉快。離開餐廳來到會客室裏,毛澤東突然轉換了話題:“我準備辭去國家主席的職務了。”

毛澤東望著赫魯曉夫,神情莊重。

赫魯曉夫並不意外,因為毛澤東早就對他表示過這種想法,而且半年前伏羅希洛夫訪華時,毛澤東又說了這個話。

“有人接替嗎?”赫魯曉夫很關心這個問題,眨著眼問道。

“有。我們黨裏有幾位同誌,他們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條件。”毛澤東似乎胸有成竹,如數家珍地接著往下說:

“第一個是劉少奇。這個人在北京和保定參加了‘五四’運動,後來到你們這裏學習,1921年轉入共產黨,無論能力、經驗還是聲望,都完全具備條件了。他的長處是政治上堅定,原則性很強,弱點是靈活性不夠。”

“第二個是鄧小平。”毛澤東扳下了第二個手指頭。

“鄧小平政治性很強,思圓行方;既有原則性,又有高度的靈活性;柔中有剛,綿裏藏針,很有發展前途。”

赫魯曉夫笑了起來:是啊!我也感覺到這個人很厲害,不好打交道。

他觀察問題很敏銳……”赫魯曉夫收住嘴,做了個手勢,表示辦事堅定果敢的意思。

毛澤東也笑了,他知道鄧小平在中蘇兩黨談判中讓蘇聯人傷透了腦筋。他在麵前豎起一根手指強調道:“今後他到這裏來,同我到這裏來一個樣,你們怎麼對待我,就怎麼對待他。”

毛澤東接著扳下第3根手指頭。“第三個是周恩來。這個同誌在大的國際活動方麵比我強,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

赫魯曉夫點點頭,說:“咱們都是60多歲的人了,我們這裏將由柯西金接替部長會議主席職務。米高揚也是政治上原則性不夠強,拿掉誰他都難過……但他是個好人。”

赫魯曉夫舔了一下口唇,又情不自禁補充說:“不過大家還是希望由我來管全局。”

七、周恩來欣賞鄧小平同誌的“舉重若輕”

周恩來也在一些場合評價過鄧小平的才能。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期間,周恩來與中財委的薄一波聊天:

“一波同誌,你在晉冀魯豫同劉伯承、鄧小平共事多年,你對他們二位的工作怎麼看?”

薄一波說:“他們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確實是同心同德,和諧有致。”

周恩來微笑著搖搖頭:“我不是講他們的配合,而是問你對他們的工作方法怎麼看?”

薄一波很聰明地反問道:“總理,您是老領導了,又跟他們相識甚早,您看呢?”

“好啊,你又把問題原樣奉送了。”周恩來對薄一波爽笑道。

薄一波也笑道:“不是說解鈴還需係鈴人嗎?我這叫解答問題還需提問人嘛。”

周恩來收住了笑容,若有所思:“根據我多年的觀察,他們兩人工作方法各有特色,鄧小平同誌是‘舉重若輕’,伯承同誌則是‘舉輕若重’。

你看是不是這樣?”

[1]張世明、鄭曉國、相三栓著:鄧小平珍聞錄》,知識出版社1993年1月,第115~116頁。

薄一波連連點頭:“完全同意總理的評價,這8個字概括得很準確。

他們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樣得心應手,恐怕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那麼,這兩種工作方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周恩來並不放過薄一波,不等他回答,又說道:“從願望上說,我更欣賞鄧小平同誌的‘舉重若輕’,但說實在話,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同伯承同誌一樣,在工作上常常是‘舉輕若重’。這也許是同我長期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有關吧。”

[1]孫黎、朱武祥著:《輕資產運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頁。

後記

1993年8月,在毛毛所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時,我的一本書名響亮的暢銷書《誰來重獎鄧小平》(華夏出版社,1993年8月)也恰逢其時推出,首印8萬冊。在拙著的開頭,我寫下了“關於功臣與獎勵的斷想”的引言,著意解讀書名,現摘錄其部分以重溫當時的寫作情感:

中國在設獎。

中國敢設巨獎。

誰是功臣誰受獎。

在中國,一枚奧運會金牌得主,各種獎項相加逾百萬;珠海“麗珠得樂”發明者獲巨獎百萬……

百萬元,七位數!一時間產生極大的社會震蕩。為國爭光榮耀,巨資重獎應該,合天時,順民意。

獎,是一種激勵;獎,能調動更多的人的積極性。那披紅戴綠的重獎台上,受獎者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引得無數敬佩者羨慕、歎服。

1993年1月12日,有人在《四川日報》上撰文呼籲:誰來重獎鄧小平?!

乍一聽,標新立異,聳人聽聞。由誰來授獎,獎勵什麼?

為什麼要重獎鄧小平?偉人的博大胸懷,崇高的精神境界遠非我輩凡夫俗子所能比擬,他們奮鬥終生,為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絕不是企圖索取功名利祿。然而從科學的角度講,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鄧小平,革命一生,功勳卓著,世界矚目,尤其是在他晚年,以極大的氣魄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規劃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設立經濟特區”、“一國兩製”、“不搞爭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新思路、新構想,為全黨全民所接受,給中國社會和全體人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這樣的功臣當然應該給獎,應該重獎!

由誰來給鄧小平頒獎?當然是投身改革洪流的億萬中國人民,是改革的豐厚成果。

獎品是什麼?是億萬人民的信賴與擁戴!是那一顆顆火熱滾燙的心!是那時時刻刻的口碑!

授獎大會天天在召開。

光陰荏苒,一晃19年過去了,我的那本小書早已售罄,但書名被很多人記住了。這些年來,關於歌頌、緬懷和研究偉人鄧小平的圖書豐富多采,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僅國內出版的就有近千種。人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側麵來記述鄧小平波瀾壯闊的一生,追思這位世紀老人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功偉績,景仰一代領袖的雄才大略。這樣的圖書給人以士氣,給人以激勵。

東方風來滿眼春。時值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再次撰寫有關領袖人物的作品,是一次心靈熏陶和思想升華的過程,它使我得以再次集中精力認真學習鄧小平的有關著作,再次研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再次領悟一代偉人的智慧和膽識。這本薄冊2009年夏天即已完稿,曆時三年多,其間多次送交有關部門審讀。在此感謝九州出版社對我的信任和鼓勵,感謝責任編輯和出版社領導的嚴格把關。

拙著即將付梓之際,迎來了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20年前,《深圳特區報》曾刊發《多幹實事》的評論文章。文中提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複興之路》展覽後的重要講話中闡述偉大的“中國夢”

時特別強調了這句話。多幹實事,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言行之間,行重於言。幹,才是改造世界的直接力量。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開局之舉,為中國人民增添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