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百年老店(下)(1 / 3)

一條老街,兩排清末、民國時期的建築夾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之中,被映襯的無比寒酸、局促。但是仔細看看,這些老房子的拱鬥飛簷,雕梁畫棟,卻又別有一番味道,這裏主要是出售一些戲裝、鑼鼓家什、筆墨紙硯、風箏等傳統中國傳統手工業品,也有些賣煙酒、食品的。柳如畫嘴裏說的自家開的綢緞莊,實際是在賣被裏、被麵這些東西,而且所謂綢緞基本上都是人造絲,地地道道的廉價大路貨。

“我說,柳家大丫頭,你這可是快一百年的買賣了,你真舍得改飯館啊?你們柳記繡坊的繡品那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拿過金獎的!當年可真是給咱中國人長了臉啊!”一個老頭看著正在架梯子準備摘牌匾的柳如畫道。

“胡大爺,你說的都是哪年的皇曆了?九十年多前的事兒,您老還天天掛在嘴上,這手藝都失傳了····這天天賣這些假緞子被麵,也不是常事兒啊!這個店關了還好,開著門賠錢不說,還給祖宗丟人。”

柳大姐家的綢緞莊是一棟晚清風格的建築,寬大的店堂,烏木櫃台曆經百年依然泛著黑沉沉的光,顯示著曾經的身價不凡,隻是上麵擺放著的大紅、大綠、金黃色的廉價仿緞子被麵,實在是太煞風景了。陽光照進店堂,人造絲反射著俗豔的光芒。整個店堂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個字:不搭調。

門頭懸掛著的黑漆牌匾上寫著四個泥金大字:柳記繡坊,字體飽滿而雄宏,看得出來是出自名家手筆。

柳大姐指著一個玻璃櫥窗道:“兄弟,你看看,這個櫥窗八個平方米,搞個鹵味店怎麼樣?你幫大姐想個名字,我頭發一把一把的薅掉了,也沒想出什麼好名字。”

玻璃櫥窗裏,一個塑料模特坐在裏麵,身上披著一件金光閃閃的人造絲被麵,看著無比搞笑。

包租婆說話的語氣一直顯得誇張,她的那頭亂發如同糾結在一起的細鋼絲,不用老虎鉗子恐怕是連一根都別想拔下來。一毛不拔這四個字仿佛就是為她量身定做的。

莫明想了想道:“這裏離大學城不遠,又有很多外地打工的在附近租房子住,他們都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現代一點的名字,這樣吧,你覺得‘鹵鼎記’這個名字怎麼樣?”

“鹿鼎記?”

莫明笑著糾正道:“是鹵鼎記,鹵湯的鹵,這個名字也比較貼切,而且取個鹿鼎記的諧音,年輕人覺得親切。”

“不錯,不錯,你小子腦子夠好使!就這麼定了”。

一群周圍的店主都紛紛勸柳大姐不要改招牌,看得出來,對於這個百年的老字號即將消失的命運,這些老街坊有種發自內心的痛。

“大丫頭,你家這可是一百年的老買賣了,‘柳記繡坊’那可是金字招牌,北洋軍閥那會兒,北京、上海的那些達官貴人、各國的公使、領事、洋行的大班,千裏迢迢跑到咱濱海,拿著現錢先存在你家櫃上,硬生生等一年才能提貨!就這還不知道你爺爺推掉了多少的買賣!連當年偽滿的兒皇帝去東京拜見他那個日本爹,都是在你家訂的繡品去送禮,你把這‘柳記繡坊’改了飯館,可是辱沒了祖宗啊!”一個老頭佝僂著腰,用手杖杵著店麵的青磚痛心疾首的道。

“是啊,大姐,您這字號不能扔啊,這條街上,您這個‘柳家繡坊’可是全街老買賣人的榮耀,扔了可惜啊!”

“柳家丫頭,你就不能再仔細想想?這招牌創出了不易,扔了以後想再重新打出來就更不易啊!要是實在你手頭缺錢,我們這些老鄰居也不能眼看著不是?有什麼難處你說,我們都幫襯著點,也就過去了!”

周圍人喋喋不休的勸慰著包租婆柳如畫。

莫明也有些感動,這些老街坊的話語裏滿是誠摯,他們做的都是小生意,而且大部分的生意現在已經被邊緣化了,可他們依然無怨無悔的守著祖宗留下來的家業,他們守望的不僅僅是一間殘破的鋪麵,更多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

柳大姐團團作了一圈的羅圈揖,然後苦著臉道:“趙奶奶、李大爺、胡大爺、四妹子,各位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兄弟妹子們!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可我真的沒法子啊!您看看,這還是當年那個‘柳記繡坊’嗎?當年我爺爺那會,一尺繡品要賣十幾塊現大洋,我現在呢?賣這個假緞子被麵,一米才十幾塊人民幣.,這能比嗎?····不是我不想守著祖宗的家業,可我家自打我爹那輩兒起,這手藝就失傳了!繡坊、繡坊,沒人會繡了還算什麼繡坊?您各位說說,這個店再開下去,不是給我爺爺他老人家丟人嗎····等我飯館開業了,我請各位來吃飯啊!都來給我捧個場啊!”

“大丫頭,海洋廣場那裏賣鞋墊的周奶奶不是從你家繡坊裏出來的嗎?你把她請回來,再找幾個心靈手巧的姑娘,讓她們好好的學學,這手藝不就又回來了嗎?您這可是從宮裏傳出來的手藝啊,丟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