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決戰中途島(一)(1 / 3)

6月2日晚上,由弗萊徹少將指揮的美第17特混艦隊(包括“約克城”號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順利地到達預定海域,中途島以北200海裏海域,同已早一步到達的由斯普魯恩斯少將指揮的美第16特混艦隊(包括“大黃蜂”號和“企業”號航空母艦、5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成功彙合在一起。準備伏擊前來攻擊中途島的南雲忠一的航空母艦編隊(包括4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

在這裏必須說明一下中途島海戰中日美雙方的主要力量對比:航空母艦8:3(翔鶴、瑞鶴號退出作戰),戰列艦11:0,巡洋艦22:13,驅逐艦65:25,潛艇21:25,飛機700:400。

在戰役全局上,日軍據有絕對的數量優勢。然而從戰役的主要作戰方向-中途島方向來看,雙方即將投入交戰的主要兵力雖然是日軍4艘航空母艦對美軍3艘航空母艦,但主要突擊兵力卻是日軍261架艦載機對美軍233架艦載機和100多架中途島上的陸基飛機。美軍在飛機數量上反而zhan有數量優勢。這應該歸功於戰前情報準確,令尼米茲作出集中兵力於一點的正確兵力部署。

“偵察機分隊輪流起飛,采取雙相搜索方法,對目標海域實施不間斷偵察。”在6月3日黎明時分,日出前1小時,作為“約克城”號第五航空聯隊長,蒙特行使職權,立即執行作戰計劃,命令第一批3架偵察機起飛升空,向日軍可能出現的海域進行偵察。1小時後日出時又命令3架偵察機起飛偵察。(雙相偵察搜索法:即第一批偵察機爭取在天亮時到達搜索半徑的最外端,然後返航。首批偵察飛機啟航後約1小時,在同一搜索扇麵內派出第二批偵察機,其主要任務是搜索第一批偵察機在夜間未能搜索到的海區。這樣可將發現敵艦隊的概率提高一倍。)由於現在有來之中途島的陸基飛機協助偵察,又是三艘航空母艦同時派機偵察,所以沒次起飛3架偵察機便足夠。這就為在戰鬥時一次起飛更多的俯衝轟炸機創造了條件。(美國的偵察機同時也是俯衝轟炸機。)

從實戰中得出的經驗,蒙特心裏很清楚,“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才是美軍現時攻擊日戰艦的利器,1000磅的重磅炸彈隻要1彈命中,便能重創敵艦。魚雷機在沒有新式魚雷投入使用的前提下,對日艦隊的威脅並不大。如何在戰時集中盡量多的俯衝轟炸機,對日艦隊實施攻擊,是現在身為聯隊長的蒙特心中考慮得最多的問題。

美日雙方的軍隊雖然尚未正式交戰,但在戰場偵察和情報預警方麵已經比拚了起來。

就偵察手段和實力而言,美日雙方旗鼓相當,互為對手。

身兼第17特混艦隊航空兵參謀一職,蒙特現在成了弗萊徹少將指揮作戰的智囊之一。此時蒙特正同其他幾個參謀與弗萊徹少將一起,圍在標滿了圖標的大型海圖前,分析戰場形勢。

“潛艇警戒線上的潛艇發回警戒報告,有大批戰艦進入警戒線範圍以內,距離中途島西北1000海裏。”情報官把一份最新收到的電報譯文遞給了弗萊徹少將。標圖官馬上根據最新情報在海圖上標出了敵艦隊位置。

“數量和戰艦種類沒有明確嗎?”弗萊徹看完電文後把電報遞給了蒙特,回頭向情報官詢問到。

“警戒潛艇距離敵艦隊距離較遠,敵艦隊龐大,沒有冒險靠近偵察。”情報官馬上回答。

“距離中途島1000海裏,這個距離也實在遠了點。”蒙特迅速地看完電報的全文,思考了一會才說到“根據戰前情報資料及現在的情況分析,以敵艦隊的航速,要兩天後才能達到攻擊中途島的有效距離,這應該是敵壓陣殿後的戰列艦編隊。”蒙特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15節的艦隊航速,基本上可以排除是航空母艦機動編隊。”弗萊徹也點了點頭,拿起紅筆在海圖上標注的圖標上打了個交叉。

“中途島的陸基偵察機有最新的報告了嗎?”弗萊徹又向情報官詢問。

“將軍,還沒有最新的報告。”情報官回答到,“但據截獲的無線電得知,日軍正在攻擊白令海的我國阿留申群島。”

“阿留申群島,日軍這是什麼意思。”弗萊徹皺了皺眉頭,畢竟阿留申群島也是美國的領土。

“我認為這隻是日軍的牽製性攻擊,無需理會。”聲東擊西的法子,蒙特也有得出售,一眼便看出了這是日軍的佯攻。

“看來我們必須加大偵察力度,既然日軍的戰列艦編隊己經進入1000米海域,作為先頭部隊的敵航空母艦編隊估計應該進入800-700海裏的範圍。密切留意中途島陸基偵察機的報告。”弗萊徹說。

“是的,將軍。偵察機每次起飛的數量,將增加2架。”蒙特點了點頭。

可以這麼說,美軍在中途島戰時的偵察效率要比日本的要高得多。美軍的主要偵察兵力包括20艘潛艇,30架岸基巡邏機,若幹艦載偵察機,強有力的無線電偵聽、破譯部門。主要戰役偵察行動包括對日軍無線電通訊的偵聽、破譯,建立潛艇警戒線,岸基巡邏機與艦載偵察機的巡邏警戒和偵察監視。正是這種嚴謹的近乎天衣無縫的布置,令美軍準確地掌握了日軍的進攻企圖和方向,而且在戰中能及時發現並掌握日軍的動向,為美軍在即將到來的戰鬥中捕捉戰機、用兵施計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