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攻占瓜島(一)(1 / 3)

浩瀚的海洋永遠是那麼令人向往,人雖然是陸居生物,但人類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海洋的探索和征服的yu望。要探索和征服海洋,就必須要有工具--船。從一隻小小的獨木舟、小帆船,到郵輪巨艦,從人手木材造船到工廠鋼鐵造船,從水上戰艦到水下潛艇,見證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

站在“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艦橋指揮室中,蒙特的心情無比的輕鬆,現在他的職務是第61特混艦隊作戰參謀兼第17特混艦隊航空兵參謀。也就是說沒有特殊情況,自己不需要升空作戰,動動腦子,出謀劃策就行了。

蒙特拿著軍用望遠鏡,欣賞著眼前難得一見的壯觀海景。無論前後左右,極目望到海平線處,盡是美軍的各種軍艦。小島般的航空母艦,巍峨的戰列艦,威武的巡洋艦,親兵一樣的驅逐艦,當然也少不了今天的主角滿載陸戰隊員的兩棲登陸艦。八十九艘各類戰艦分成幾個編隊,相隔一定距離,聲勢浩大地在太平洋破浪前行。(瓜島登陸戰,是美國乃至盟軍在二戰中的第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為日後的北非登陸、西西裏登陸、諾曼底登陸積累了經驗。是意義深遠的作戰。)

在最前麵的是由8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提供護航的23艘運輸船,於8月7日1時順利到達瓜島西北約10海裏的海域。按照作戰計劃,登陸編隊兵分兩路:一路7艘運輸艦船由薩沃島北側向圖拉吉島撲去,黎明時分在圖拉吉島西南端的海灘實施登陸;另一路美軍登陸主力16艘運輸艦船

,將經薩沃島南側直逼瓜島,也定於黎明時分發動登陸作戰。

說來也是美軍走了鴻運,日軍在瓜島的飛機場早已在8月5日前便修建完工,但由於日軍正忙於莫爾玆比港方向的作戰,根本未顧得上向瓜島派出攻擊機。這就給了美軍可趁之機。這時在瓜島上的日軍兵力隻有由岡村德長少佐指揮的第11和第12工兵營共2500名士兵,外加負責機場守備的作戰部隊400人。對岸的圖拉吉島也隻有700名士兵在防守。隻有快艇5架,水上戰鬥機5架,武器隻有小炮和若幹機槍,少量的重武器。

“是時候了。”在“薩拉托加”號艦橋指揮室裏的弗萊徹中將看了看手表,指針指向5時30分,離日出還有三十分鍾左右,“命令第一波攻擊機群立即起飛,轟炸瓜島、圖拉吉島地麵軍用設施,為登陸部隊作航空火力掩護。”

隨著弗萊徹的一聲令下,早已整齊地排列在“薩拉托加”號、“企業”號、“黃蜂”號飛行甲板上的近80架“野貓”式戰鬥機和“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快速有序地先後起飛,(魚雷機編隊因缺少飛行員沒有起飛)

這時由蒙特組織的為期兩周的飛行特訓成果,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大機群的起飛不再象以前那樣忙亂,由單一領航改為階梯式領航,聯隊、中隊、分隊到都設有領航機,大大減少出現掉隊迷航的現象。聯隊與聯隊之間,中隊與中隊之間的協調更加緊密,令整體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這是蒙特基於目前美軍飛機性能落後,而特意想出來1+1>2的應對方法。這種有效的協同作戰,令美艦載航空兵渡過了最困難的42年,飛行員的生還率得以提升,這種作戰方法後來在全軍航空兵中推廣。當42年底43年初新式飛機全麵換裝後,美國及其盟國就逐漸掌握了製空權。這就是為什麼二戰中美國的王牌飛行員個人擊落架數遠低於德國和日本飛行員的原因,但飛行戰隊的總擊落架數卻大大超過德國、日本飛行戰隊的成績。團隊協作精神和個人英雄主義高下立見。

“都飛走了,希望一切順利。”蒙特抬頭看著機群集結後爬升上高空,迅速向遠方飛去,這樣悠閑地在站艦橋指揮室裏看著飛機起飛,蒙特還是第一次,心裏有點怪怪的,不知是何滋味。或許自己骨子裏是個戰士,衝鋒陷陣,與敵人生死相見,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比在辦公室裏指手劃腳地做參謀要適合得多。

“轟轟轟轟”瓜島和圖拉吉島方向隱隱傳來了大炮的轟鳴聲,估計是登陸護航戰艦編隊的8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正在對瓜島和圖拉吉島實施近岸炮火覆蓋射擊。聲傳百裏,密集的炮聲連綿不斷地傳入蒙特的耳裏。

“進攻!進攻!進攻!”指揮室裏最新配備的超頻波接收電台裝置裏傳來了,這次機群指揮官“企業”號第六航空聯隊長霍華德·揚中校下令機群發動轟炸的聲音。新的通訊器材的投入,使在戰場中的即時語音通訊的範圍大幅提高,減少了對無線電報的依賴,使戰場指揮官能及時了解戰況,快速作出決策反應下達命令。

在第一波的轟炸中,美軍飛機並沒有遇到太大阻力,護航艦隊的近岸炮擊,已經基本上解決兩個島上的對空炮火,美軍轟炸機肆無忌憚地對島上的軍用設施、碉堡、掩體進行了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