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轉戰地中海(一)(1 / 3)

就在蒙特率領新型航空母艦編隊在墨西哥灣進行大規模演習的當天,歐洲戰場地中海戰區傳來了盟軍大捷的勝利戰報。英美聯軍在突尼斯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盟軍攻占了突尼斯和比塞大,約10萬德軍和15萬意軍向盟軍投降。突尼斯戰役的勝利,象征著北非戰場盟軍最終勝出,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條件已經初步成熟。

早在43年初盟軍司令部就在醞釀“赫斯基”計劃(又稱愛斯基摩人計劃),該計劃的戰略意圖包括:一是試圖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二是掃清地中海中部的軸心國部隊;三是減輕蘇德戰場上蘇軍的壓力;四是為美國在歐洲的“圍殲”計劃鍛煉部隊。

1943年5月11日,北非勝局已定,丘吉爾第三次訪問美國,敦促羅斯福說服馬竭爾同意進攻西西裏島。5月下旬丘吉爾、馬竭爾、艾森豪威爾、亞曆山大等在阿爾及爾召開軍事會議,英美雙方經過反複商討,會議決定:進攻西西裏島,成功後即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為下一步橫渡英吉利海峽作準備。

五月底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也是地中海一年中氣候比較適合艦隊航行的日子。在墨西哥灣的演習獲得完滿成功後,新型航空母艦編隊便接到了前往地中海參戰的軍部命令。對於這支新艦隊的調動,在美軍高層中曾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以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為首的將領強烈要求把新航空母艦調到太平洋戰區加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而以艾森豪威爾和金上將為首的將領則認為應該把艦隊投入到地中海戰區,為盟軍開辟歐洲戰場保駕護航。最後還是羅斯福總統親自出麵,才平息了這場爭論。

從戰略上來說,先歐後亞已是不容更改的策略,在這時開辟歐洲戰場更是難得的大好時機。從戰術上來說,太平洋戰區的情況已經趨於穩定,日本的聯合艦隊已經失去在短時間內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但這並不代表日本聯合艦隊就沒有再戰的能力,拿剛組建的新航空母艦編隊去同它對戰,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反觀歐洲地中海及大西洋的情況,德國和意大利的海軍並沒有日本海軍那麼強大,在同英國引以為傲的大不列顛帝國艦隊的長期較量中,已逐漸落於下風。

從鍛煉艦隊積累實戰經驗的角度出發,把新艦隊投入地中海是上選。按計劃美國將在未來一年裏陸續組建幾支相同規模的航空母艦編隊,隻要把這支新艦隊培養好,就能作為它們的榜樣。(事實上二次大戰期間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共有17艘建成服役,再加上“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和噸位更小一些的護航航母的大量建成投入使用,美國強大的艦隊足可以同時應付兩個戰場上的戰鬥。)

人生得意的時候並不多,坐在自己的旗艦“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艦橋指揮室的高腳指揮座椅上,透過戰艦舷窗,觀看自己的龐大艦隊在大海上破浪前進,是蒙特自認為人生最為得意的時候之一。

此時的蒙特正一邊聽取情報官關於艦隊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時的情況彙報,一邊拿著軍用望遠鏡觀看艦隊各艦之間的排列。經過近半個月的長途遠航,蒙特率領的第88特混艦隊,平安地橫跨了整個大西洋,順利地穿越了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到地中海。

第88特混艦隊,下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兩艘“埃塞克斯”號和“約克城”號;由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改建而成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四艘(每艘可載45架飛機),分別是“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勞伍德”號、“考佩斯”號;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兩艘“巴爾的摩”號和“波士頓”號;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七艘,分別是“克利夫蘭”號、“哥倫比亞”號、“蒙彼利埃”號、“丹佛”號、“托萊哈斯”號、“伯明翰”號、“莫比爾”號;弗萊徹級驅逐艦33艘(艦名就不詳細寫了);大型油輪一艘;警戒潛艇六艘。從艦隊戰艦的組成上可以看出,艦隊中的所有戰艦都是美國在42年底至43年4月初建成投入現役的。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處女航,同時也是美國軍工業的一次大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