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彈,顧名思義其殺傷力不在於爆炸,而在於大麵積廣泛的燃燒,是一種戰術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它發明的靈感來自於瓜島戰役中,蒙特使用過的那些裝滿燃料的瓶瓶罐罐,對日軍航空母艦的攻擊。盟軍的武器專家從中受到啟發,隻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便製造出適合實戰使用的第一代燃燒彈,並很快投入到對歐洲戰場的戰略大轟炸之中,取得了出乎預期的理想戰果。這時美軍使用的燃燒彈嚴格來說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凝固汽油彈,隻能算是其前身,但其威力也不容小視。道格拉斯中校投下的燃燒彈爆炸後,在這段長堤上形成了一個半徑近一百米的燃燒區域,火焰串起幾米高,巨大的火球烈焰如一頭恐怖野獸一口吞沒了大堤上的幾個日軍碉堡,超過600度高溫的火焰和濃煙持續了近兩分鍾。
“轟、哄、轟、哄”緊隨著道格拉斯中校後麵的,掛了不同彈藥的轟炸機,有節奏地每隔30秒或者1分鍾便俯衝下來一架,把炸彈扔在了長堤上。此時飛行員們根本不需要如何去準確瞄準投彈,隻是往地麵上的那團大火上砸就行。11枚燃燒彈外加8枚重磅炸彈,密集地投在了長堤之上,熊熊的烈火在日軍碉堡上持續燃燒超過15分鍾,高溫、濃煙、缺氧,使躲在碉堡中的日軍猶如身在地獄,待在碉堡內是受苦,跑出碉堡外是受死。
美登陸部隊的突擊隊員利用燃燒彈烈焰燃燒掩護的這寶貴的15分鍾,拚死衝鋒。用zha藥包、刺刀、鐵鍬,破開長堤上下的混凝土三角錐障礙物、帶刺鐵絲網和木製柵欄,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了300米,終於一舉登上長堤。並在近距離使用爆破筒及集束zha藥包,炸開了日軍用椰子樹木和珊瑚砂覆蓋,混凝土和鋼板加固的碉堡。破開碉堡後,突擊隊員立即使用火焰噴射器,向碉堡內一番狂噴。為了強調堅固性,日軍的碉堡建得比較狹窄,火焰噴射器在這樣的情況下發揮出了最大的殺傷力。無處可逃的日軍大多數被活活燒死,死相十分可怖,焦黑的殘屍斷肢相互堆疊在一起,根本無法分辯出來。
美軍在奪占了這段長堤後,取得了一塊可供火炮展開的陣地,炮兵立即將75毫米榴彈炮拆開,再把一塊塊部件運上灘頭,組裝起來,然後為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瀕臨失敗的登陸作戰自此出現了一線轉機,美軍算是保住了灘頭陣地,有了喘息的機會。
在搶占長堤的同時,紅二灘和紅三灘之間的棧橋爭奪戰也處於白熱化之中。在長堤上第一個投彈完畢後的道格拉斯中校迅速拉升回高空,協調指揮另外33架轟炸機對2號目標的轟炸。說是棧橋,實質上隻是一座連接紅二灘和紅三灘的木石結構的,架設在兩個珊瑚礁島之間,可供三人並行或者一輛卡車勉強通過的通道。
由於美軍在紅二灘和紅三灘成功登岸的人數較多,陸戰2團團長肖普上校意思到,必須在日軍還來不及炸毀它前,盡快奪取這座棧橋,好讓美軍的登陸部隊連成一氣,才能相互呼應,讓業已打亂了的部隊建製恢複為可統一指揮的情形。
棧橋的兩端都有日軍迫擊炮陣地和機槍暗堡工事,棧橋又處在珊瑚礁狹窄凸出的地段。肖普上校身處紅三灘頭,主攻方向自然定在紅三灘頭這一方,紅二灘頭作為助攻方向。而從紅三灘頭到棧橋橋頭堡陣地,有一段接近200米的直線小路,路上沒有任何可供隱蔽的障礙物,在前5次衝鋒中,橋頭堡的凶猛活力讓很多美軍都倒在了這段直線小路上。
為了便於飛機轟炸和步兵衝鋒能協調一致,道格拉斯中校沒有讓負責轟炸棧橋的33架艦載機,前赴後繼式地進行轟炸。一來是怕把棧橋炸壞了,二來是怕浪費彈藥,步兵跟進不及炸了也是白炸。同肖普上校在無線電中一番商討後,兩人決定把奪取棧橋的戰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艦載機為陸軍人工製造進攻隱蔽障礙地形;第二階段是進攻中艦載機為陸軍提供空中火力掩護,奪占紅三灘頭這一邊的棧橋橋頭堡;第三階段是奪占紅二灘頭一邊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