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海戰(十一)(1 / 2)

塞班島上的日本駐軍和平民,在經曆了早上的飛機轟炸後,還沒有從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無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大家都是人,是人都會有畏懼的心理,日本人自從甲午戰爭及對馬海戰後就稱霸整個亞洲,一向都是隻有他打別人沒有被別人打的,從而助長了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上至天皇下至平民一向以為自己是世界強國。所以才會在中日戰爭嚐到甜頭後,向美國人叫板,主動挑起太平洋戰爭,侵略東南亞。

現在是天理循環,戰爭的烈火終於燒到日本人自己的頭上來了。當早上美軍艦載機群前來轟炸的時候,島上日本的居民甚至沒有躲進防空洞的意識,畢竟這是第一次發生,而且美軍艦載機轟炸的都是地麵軍事設施,投彈又比較準確。但這次他們就沒這麼走運了,因為他們這次碰到的是戰列艦編隊對岸炮擊。

“各戰列艦炮火準備,目標塞班島海岸灘頭陣地,三連射開火!”威利斯.李海軍中將下達了攻擊命令。七艘戰列艦每一艘都有半座小山那麼大,如巨人一樣羅列在塞班島海岸對開6000的海麵上,呈弧形陣列,戰艦側舷對著島嶼,每艘戰列艦406mm巨型主炮都一一昂起,深寒的炮口齊齊指向塞班島的海岸灘頭陣地。406mm口徑到底有多大,告訴你足夠一個成年人從炮口爬進去還卓卓有餘。美國的戰列艦都是三座三聯裝的主炮,7艘戰列艦就是63巨型大炮,如果把6英寸或者8英寸的副炮也算上的話,這個數字還要翻上一翻。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三連射顧名思意就是短時間內連續開炮。以密集地火力從戰鬥一開始就壓製住敵人,這樣的攻擊對於戰列艦來說,通常在35分鍾內就必須完成。巨炮在咆哮,天空響徹,彈痕在延伸,怒向仇敵,炮彈在爆炸,大地崩裂,烈火在燃燒,生死輪回。硝煙在狂舞,命運作弄。

就算島上的日本人躲在地底下,也要飽受隆隆炮聲的煎熬。這麼多艘戰列艦向島上齊齊發射首輪炮彈,當然不會都能準確命中目標,能有一半打在指定目標上已經不錯了。那麼炮彈都打到哪裏去呢,自然是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地分布開來,這有個專用術語,叫作“著彈散布”,通常呈現為不規則的圓形。打中目標的炮彈爆炸,打不中目標打偏的炮彈也一樣爆炸。這樣一來塞班島上的日本居民就遭了秧,不少首發射出的巨型炮彈落到了村莊裏或者城鎮的附近。給那些沒有躲進地下掩體地日本軍人。那些明知道敵人來進攻還在街上耀武揚威的被武士道精神燒壞腦子的日本平民,送去了死神的見麵禮。(就算是如今火炮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記得我在炮兵部隊服役,進行實彈演習時,火炮上的標尺都在演習前限定了擺動範圍,為的就是要控製不出意外。)

“偵察校驗機立即報告炮擊情況,各戰艦炮手重新調整標尺。”首輪射擊過後,威利斯.李海軍中將一邊下達校驗的命令,一邊也用軍用望遠鏡直接觀察海岸的情況。美軍**戰列艦編隊首輪射擊的情況顯然不太理想,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訓練不足是其一。平時這些戰列艦都注重艦對艦之間地攻擊模式,對岸攻擊的訓練並不多,而專門針對日軍島嶼特殊地堅固工事的炮擊訓練,在這7艘戰列艦中就隻有“馬裏蘭”號戰列艦曾經在馬紹爾群島戰役前被蒙特借調時訓練過。全艦隊三連射擊這在海上戰艦與戰艦之間的戰鬥是慣用戰術。但並不適用於對岸攻擊。實戰經驗少是其二,**戰列艦編隊中的這7艘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基本上都沒有參與過大規模的戰鬥。無論是戰艦的指揮官還是戰艦上的士兵水手,經過戰火洗禮的為數不多。(這與美戰列艦大多數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受到重創有關,能征慣戰的“華盛頓”號和“內華達”號又在第58特混編隊中沒前來。)

“緩速前進,全艦隊戰艦繼續前進至距離海4000處。首輪射擊所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後,威利斯.李海軍中將隨即下令全艦隊各戰列艦向前行駛進一步接近塞班島。

“目標仍然是海岸灘頭陣地,各戰列艦主炮重新校準後,半個基數連續射擊。”理論上來說距離近了,射擊地準確度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