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千機大作戰,摧毀德國(二)(1 / 2)

一方麵完善和論證“破壞王”計劃,一方麵加緊整合航空資源,尤其是把一批又一批的戰機及機組人員,不斷地從美國本土運送到英國,再轉場飛行到歐洲法國美軍控製的機場。

運輸戰機,比起單純運輸士兵及物資要複雜得多。普通的船隻並不能運輸飛機,能夠勝任這個任務的隻有航空母艦。幸運的是,第三批及第四批建成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紛紛投入使用。新建成的重型航空母艦中,除了有5撥入太平洋艦隊,充實航空母艦群外,其餘的都編入到了橫跨大西洋運輸飛機的運輸艦隊中。這支特殊的運輸艦隊中,除了幾艘重型航空母艦外,還有多達20艘護航航空母艦及數艘舊式&.這樣的龐大運輸艦隊,橫跨大西洋一趟,就為美軍送去了超過一千架的各式軍用飛機。陸基飛機雖然不能在航空母艦上起飛,但是卻能在通過航空母艦搭載運送,甚至在舊式戰列艦的甲板上也一樣能夠搭載更多的飛機。

44年下半年,德國的潛艇部隊已經喪失了在大西洋活動跨大西洋運輸飛機及機組人員的行動,危險‘性’並不大,都能夠順利進行。現時美國月產超過3000架飛機的雄厚工業實力,是‘蒙’特之所以有力,提出“破壞王”計劃,在三個月內連續發起千機大作戰行動,摧毀整個德國‘交’通係統的憑借。

在美44年下半年大規模戰略轟炸德國後45初大規模戰略轟炸日本時,美國的工業力量向飛機生產傾斜,月產軍用飛機最高峰時超過了5000架。讓‘蒙’特單獨利用空軍,打敗德國和日本的偉大戰略。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壯舉,可謂前無古人。直接令到戰略空軍,成為二戰結束後,世界各位爭相發展地軍種,間接催使各國間展開軍備競賽,從而造成冷戰局麵。

當美陸軍航空兵司令部,在九月底向盟軍空軍總部提出“破壞王”作戰計劃後,在英美盟軍高層引發了一陣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一,以後歐洲西線的戰鬥,到底以陸軍為主還是以空軍為主。二。以後的戰略轟炸,到底以城市為主還是以郊野為主。三,以軍用目標為主,還是以民用目標為主。四,以英軍為主還是以美軍為主。

先來看看歐洲戰場上的這時戰況,在歐洲西線戰場以英美聯軍為主的盟軍地麵部隊,向前推進的難度一天比一天困難,在德軍的萊茵河及齊格菲防線前,呈現出裹足不前的態勢,陷入了艱苦的陣地戰之中。而在歐洲東線戰場上。這時偉大地蘇聯紅軍,卻一路高歌猛進。先後解放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攻入匈牙利境內及陳重兵於‘波’蘭邊境。盟軍東線的形勢比西線的形勢要好。

再來看看歐洲戰場西線上美軍和德軍的兵力對比,美、英、法、加四國聯軍共有76個滿員師和15個獨立旅C坦克,1萬多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大概是74個非滿員師,1600坦克和強擊炮,以及架作戰飛機。西線戰場上,盟軍在陸軍人數上超過敵人一倍,在坦克數量上超過三倍,在飛機數量上超過五倍。

再來看看德國的整體防禦情況。由於是兩線作戰,德國根本沒有大縱深可言,難以實施遊擊作戰,整體上采取以城市防禦為主的單一防禦模式。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城市及其周邊。國內龐大的‘交’通線缺乏必要的防禦,這正是其弱點所在。

再來看看德***民的情況,在極端民族主義地思想下。德國的主力部隊基本上是日爾曼人,戰鬥意誌極強,不容易投降。但民眾方麵,國內除日爾曼民族以外地其他民族,長期受到歧視,對外擴張時或許能比較齊心,但反過來麵對被圍攻時,就不一定能夠齊心對敵。

再來看看歐洲西線戰場上盟軍的組成情況,美軍有兩個集團軍群,英軍有一個集團軍群,美軍有28個師,而英軍有15師,法國及加拿大等國有12個師。美陸軍是英陸軍的兩倍。航空兵方麵,英軍和美軍的作戰飛機數量大致相當,都在5000架左艦隊不斷把新的作戰飛機及人員運往歐洲後,美國航空兵急速擴充,二戰結束時達到1萬架,機組人員及地勤人員

.

事實勝於雄辯,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拋開必要時協助陸軍進攻不談,就空軍獨立作戰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激’烈的爭論後,盟軍最高層的意見逐漸趨向一致肯定。進一步加大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力度及密度,避實就虛集中力量破壞德國‘交’通網絡的戰略取向,得到了初步地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