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散了德軍前來攔截的戰鬥機分隊,美軍重型轟炸機群在蒂貝茨中校的指揮下立即繼續下降空中高度,降到雨雲層的上麵,差不多米左右的空中。而被打散的德軍BF109戰鬥機也在‘混’‘亂’過後從新銜尾追來,美軍的重型轟炸機紛紛以機尾上的重型機槍,對德軍的戰鬥機實施無差別‘射’擊,眾多的機槍子彈在空中組成了一張大大的火力網,就等那些貪功好狠的德軍戰鬥機自己撞入彈網之中。
隨著蒂貝茨中校一聲令下,已經一分為三的美軍重型轟炸機群,以中隊為單位,在空中各自轉變成有利於轟炸的兩路縱隊的隊形,向這次轟炸的目標阿登山口上空飛去。
阿登山口實際上是由阿登高原的山脈延伸而來,在德國邊境同艾費爾高原的山脈‘交’彙的接合處,是典型的高原通道地形(有點像中國進入四川的山區通道。),在這裏兩個高原的山脈剛好彼此錯開,形成了較為寬闊的開口,有點像是一座天然的關口‘門’戶。而德軍在西線邊境地區修築的齊格菲防線,從功效來說有點像中國的長城。
從四千米的高度從雨雲層之上進行高空水平轟炸投彈,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精’確可言,從空中向地麵看甚至都被雨雲遮擋看不見地上的情況。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盲投,重型轟炸機的飛行員們僅僅是根據飛機上的儀表讀取的經緯度數,‘精’確到最少單位,再同軍用地圖上標識阿登山口地坐標進行比較核對,控製重型轟炸機飛到該坐標的空中。投彈手就‘操’縱打開飛機的彈艙,把炸彈從極高的空中往下扔,由於下落飄飛時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炸彈的落點誤差範圍相對大一些,通常隻要轟炸大型目標時或者下方對空火力猛烈時才會使用這種投彈法。不過這種投彈法也是高科技技術含量最大的方法,也隻有像B-17.B-24及後來的***的安裝了多用途雷達的重型轟炸機,才能不分晝夜不分氣候,通過雷達進行導航及空中瞄準鎖定目標,才能使雲層之上投彈成為有效地轟炸手段,而不是奢侈的天‘女’散‘花’。
對一個地區目標使用80架重型轟炸機進行轟炸。這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了。為了達到這次轟炸的戰略要求,所有參戰的重型轟炸機都選掛了42000重的爆擊用重磅炸彈,無論是B-17還是B-24幾乎達到了它們的載彈上限。(想飛得越遠,載彈數就越少,這裏指的載彈上限是針對要轟炸阿登山口的距離而言。)也就是說這時每架重型轟炸機的載彈量大概是3.6噸,80架重型轟炸機全部投彈的話.重型轟炸機都投彈成功的話,其破壞力也是很大地。
在蒂貝茨中校的指揮下,兩個B-24程轟炸機中隊先進行投彈,B-1重型轟炸機中隊後投彈。在雲層之上列隊轟炸,無論下方下不下雨對於重型轟炸機投彈的動作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高空中的氣流。下方正在下雨,高空中的氣流變化會比較大一些。再加上需要小心提防從後麵緊追而來的又或者從其它地方增援而來的德軍戰鬥機,美軍的重型轟炸機難以像平時訓練時那麼輕鬆地投彈。大部分美軍飛機都是一邊開槍‘射’擊一邊進行投彈作業的。之所以讓B-17中隊殿後,完全是因為B-17地機背上也安裝了兩‘挺’12.7mm的重機槍,在降低高度投彈時,能夠同時對上方追擊而來的德軍戰鬥機實施還擊。不至於出現從前那種小飛機炸大飛機的鬧劇。
美軍重型轟炸機地高空中投彈,頓時讓在阿登山口附近行進的德軍部隊感到了威脅,雖然彈雨並不密集,但每一枚都極具分量。重磅炸彈從高空中高速落下來,落在山峰上砸在山脊裏,爆炸地聲音能傳出十多公裏遠。這樣的轟炸雖然對行進在山間通道中的德軍實際的殺傷並不大,但所產生的震撼還是很強烈的。更何況殺傷德軍的有生力量並不是這次轟炸的目的,爆擊破壞阿登山口附近的山峰,造成山體的落石甚至滑坡。從而堵塞破壞阿登山口及附近的通道,這才是這次轟炸的目的所在。
‘蒙’特在製定這個緊急爆擊方案的時候,就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德軍發動的這次阿登反擊戰役的弱點命‘門’,就是對阿登山口通道的過分依賴,德軍所有的進攻部隊都要從這條崎嶇狹窄的通道經過,進入了阿登高原後才能依次展開。以德軍喜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