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主任,你好。”鄭仁接通電話,說到。
自從給消化內科解決了幾個患者後,夏主任很明顯認識到鄭仁的水平。
那之後,夏主任遇到難題,習慣性的開始找鄭仁來掌一眼。以她的脾氣,能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鄭總,我這麵有個患者,麻煩你來幫掌一眼?”夏主任說到。
果然是這樣,鄭仁倒是無所謂,看一眼唄,能有啥大事。
而且鄭仁隨著技能樹的進展,也有需要多看患者,多積累臨床經驗。
和急診病房值班的鍾敏打了個招呼,鄭仁溜溜達達去了消化內科。
急診會診,要求是五分鍾之內必須到。但像這種主任走私人關係的會診,根本沒時間限製,走的是人情。夏主任的話也不著急,鄭仁沒必要急匆匆趕過去。
來到消化內科,鄭仁瞄了一眼醫生辦公室,沒看見夏主任,便徑直來到主任辦公室門前,敲門進去。
“鄭總,來了。”夏主任正在電腦上閱片,見鄭仁進來,站起身說到。
“夏主任,什麼事兒?”鄭仁問。
“有這麼個患者,我吃不準診斷,總是覺得有問題,你幫著掌一眼。”夏主任隨後把鄭仁按到辦公桌前,指著電腦上的上腹部CT說到:“你閱片水平高,這裏是什麼?”
鄭仁仔細看片子,夏主任在一邊說到:“患者主訴右上腹間斷性絞痛7個月入院。每周發作1次,每次疼痛1-3天。患者疼痛時無惡心、嘔吐,無發熱、黃疸。最近 1 次腹痛發作在 1 月前。”
“嗯。”鄭仁右手滑動著鼠標滑輪,一邊一幀幀片子仔細看著,一邊詢問。
“入院前,有個B超。”夏主任的業務很熟練,這個頭疼的患者她也特別上心,輔助檢查不用看單子,隨口說出來:“腹部超聲提示膽囊中上部有折疊,無膽囊結石,膽囊壁略有毛糙。肝內外膽管無擴張,膽總管直徑約 3 mm。”
“折疊?”鄭仁沉吟。
B超顯示的膽囊折疊,不是按照字麵理解,像是折紙一樣把膽囊折起來。
膽囊折疊,在臨床上指的是膽囊粘膜的折疊現象。
多見於慢性的膽囊炎患者,也有一部分為先天的發育異常。有症狀的話也就是一些消化係統的表現。比如脹氣等。
而且患者膽囊壁略有毛糙,可以診斷為膽囊炎。
“入院後給予頭孢曲鬆抗炎治療,十天後疼痛有明顯好轉,但上腹部CT卻出現了結石。”夏主任有些疑惑,眉頭皺著。
本來患者症狀好轉,應該可以出院了。
出於謹慎,夏主任在患者出院前查了一個上腹部CT。
沒想到CT顯示,患者的病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炎症略有好轉,膽囊裏卻出現了結石。
可是患者症狀卻沒有加重,反而活蹦亂跳的,吵著出院。
這種患者自訴症狀與臨床輔助檢查相互違背的事情,不常見,每一次都要慎重對待。
鄭仁一幀幀的翻看上腹部CT片子,不再詢問夏主任患者情況。
該說的都說了,其他都不重要。
夏主任注意鄭仁在膽囊折疊的位置多看了幾秒鍾,隨後他便又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