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片,患者診斷很明確,是原發性肝癌。
肝髒上有一個3×4cm的病灶,而膽囊完好,別說是結石,膽囊壁連點毛糙都不見。
而且趙文華插上去的並不是一張前片,而是兩張。
第一張是術前的片子,病灶裏沒有碘油。第二張片子是栓塞術後的,看日期應該是幾天前做的手術。
而最近的片子,腫瘤內部已經壞死,還能看見針道的影像,應該是栓塞術後做了射頻消融術。
“不應該是膽結石。”鄭仁肯定的說道。
看過片子後,他知道趙文華糾結的地方在哪裏。
趙文華連連點頭,“鄭老板,術前沒有膽囊結石。這才幾天,不可能有大量泥沙樣的膽結石出現。這是常規的邏輯判斷,可是影像學上看偏偏就有。”
說著,他無可奈何的歎了口氣。
有時候影像和邏輯判斷會出現誤差,絕大多數的醫生會按照客觀影像判斷作為最後的依據。
畢竟影像是客觀存在的,要不然給患者做影像檢查的意義何在。而思維邏輯,很多情況下受限於醫生本身的素質與水平。
但到了趙文華的水平,客觀影像隻能作為參考的標準之一,他不會偏信任何客觀影像。
醫生水平越高,考慮的問題也就越多。
每一個邏輯上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有可能出現很罕見的情況,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
就算是片子上有很典型的影像學診斷,那也要想明白才可以。
這也是趙文華看著診斷很“明確”的CT片子愣神的緣故。
因為他隻能感覺有問題,卻無法推翻膽囊結石的診斷。兩者之間相互矛盾,讓人無可是從。
“其他化驗檢查呢。”鄭仁道。
林淵坐在一邊,在寫病曆。她有點困,但聽鄭老板這麼一說,人就精神了起來。
這是上級醫生說話的口吻,自己作為鄭老板醫療組最底層的小大夫,肯定要跑過去把他需要的其他化驗檢查遞到手裏。
在哈佛的時候是這樣,回到912,也是一樣。
然而,下一秒林淵就驚呆了。
她看見912介入科帶組教授之一的趙文華微微弓著腰,跑到電腦前,麻溜的把患者所有檢查報告都打印出來。
打印機嗡嗡嗡的響著,一頁一頁A4紙吐出來。
林淵詫異的看著趙文華,見他一臉焦急,打印機每吐出來一張報告單,他都要直接拿到手裏。
至於麼!
雖然鄭老板平時不願意說笑,手術台上用止血鉗子敲橈骨莖突也很疼,但平時還是很和藹的。
林淵有些不明白,為什麼趙文華趙教授表現出來的姿態如此卑微。簡直……要比自己還像小大夫。
“鄭老板,您看。”趙文華第一時間把有問題的化驗單拿在手裏,吹吹氣,讓打印機留在A4紙上的溫度降低一些。
果然,患者白細胞高,血尿澱粉酶也都高,血清脂肪酶也有所升高。
血鈣降低、血糖升高……
趙文華經驗豐富,該做的檢查都做了,鄭仁也沒什麼好挑剔的。
“患者有糖尿病史麼?”鄭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