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第二套方案,是在第一方案沒有可能達成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通過在主力艦噸位上做出部分讓步,同意主力艦規模小於阿爾比昂。作為交換,阿爾比昂應當在巡洋艦、護衛艦等輔助艦艇的噸位上作出“補償”,即兩國主力艦噸位比例為10:6,輔助艦艇噸位比例則為7:10。在此基礎上雙方就海外勢力劃分,停止擴建海外軍事基地,殖民地“門戶開放”等問題達成一攬子協議。
方案表麵上對阿爾比昂做出了讓步,彰顯了查理曼宣誓和平的誠意,實際上包藏禍心。乍一看查理曼海軍作戰力量甘居阿爾比昂之下,實際上查理曼在和平時期對海上通道的控製力反而更強了,在戰時,這支規模龐大的巡洋艦可以成為執行“巡洋戰爭”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單艦遊獵,襲殺敵國落單的商船,也可以組成打擊集群,攻擊商船團,攻克兵力不足的敵國殖民島嶼。處處設防,防不勝防的阿爾比昂海軍唯有被動應敵,這樣拖上一兩年疲於奔命的阿爾比昂將會不戰而潰。
對這種坑爹提案,阿爾比昂自然是抵死不從,馬爾伯勒公爵明確提出阿爾比昂海軍至少需要保有80艘巡洋艦,查理曼的巡洋艦應保持在33艘至40艘左右,公爵對此給出的理由是“查理曼沒那麼多殖民地和海外利益需要保護,20艘巡洋艦也已經夠多了,如果你們堅持要建造比阿爾比昂更多的巡洋艦,我們隻能認為查理曼在準備和阿爾比昂的戰爭,沒有通過談判維持和平的誠意。如果因此導致和談失敗,查理曼要對此承擔全部責任。”
這是一個指責,也是一個威脅。卡斯蒂利亞這次沒打醬油,旗幟鮮明的跳出來讚同阿爾比昂的提法,顯然他們也有類似的擔心。沒有殖民地,也不是海軍強國的拉普蘭繼續打醬油,談判桌上一時間變成了2:1的形式。
盡管雙方都談不上有和談的誠意,暗地裏都在謀劃坑對手、坑談判,但出於老謀深算,誰都沒主動跳出來說“老子不談了,你們玩蛋去吧”。主動扮演坑掉談判的“壞家夥”,將道德製高點攻受讓人。各種因素一係列相互作用下,和談就成了無盡的華爾茲。
代表們在呂德斯大小宮殿裏的舞池跟包廂裏忙活,造船廠的工人也沒閑著,反而比戰前更忙。因為假如和談失敗,雙方將會發生一場大戰,對戰艦數量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萬一和談成功,也可以用“戰艦已經建成服役”這樣的既成事實來多占便宜。
在舞池悠揚的圓舞曲和船廠鏗鏘作響的喧囂中,誰也不曾知曉,查理曼正在台麵下緩慢推進第三方案,與前兩個咄咄逼人的方案相比,第三方案要“軟”不少,連巡洋艦噸位的補償也放棄了,似乎是一個查理曼全麵服軟的提案。可唯有仔細研究其中的細節,人們才會發現,這個帶有某公司式精細的方案之中,究竟打著什麼樣的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