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國家燃燒(七)(2 / 3)

這種尷尬的狀態正是防衛軍故意為之的結果。防衛軍的數量雖少,可不論兵員素質、技術兵器,還是作戰思想都遠遠淩駕於查理曼陸軍之上。不客氣的說,他們在任何狀態下都能擊潰查理曼軍隊,哪怕查理曼的兵力比當下多一倍也是一樣。問題是這之後親眼目睹了查理曼這些年是怎樣“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哪怕是最魯莽衝動的少壯軍官也不敢再說出“一個衝鋒就能拿下查理曼”的狂言,光是想想無休無止的治安戰泥潭就足以叫他們頭皮發麻。

施陶芬貝格上尉對此有深切直觀的認知,總參謀部派往前線的觀察員閣下這些天除了看見士氣高昂、高歌猛進的畫麵,也窺見隱藏在形勢大好表象之下的危機。

此次冠以“自衛反擊”之名的戰役,其核心目的不在於攻占多少城市,獲得多少戰果,而是通過短期戰役將查理曼軍隊有生力量其中吸引過來,形成一種“磁吸效應”。將查理曼軍隊趕入設定好的戰場,執行“鐮割作戰”。是故,防衛軍在突破馬奇諾防線後並未進行穿插分割,也未擴大戰線正麵,隻是沿著鐵路線西進,形成一個直逼呂德斯的狹長突出部。

突出部的形成對防衛軍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在進攻時突出部可以充當出擊陣地,左右開弓打擊敵人;弊端是防禦時突出部會因為暴露的左右兩翼而被敵人從根部切斷,從而陷入敵人的包圍中。對查理曼來說,這個突出部就像抵住喉嚨的匕首,隨時威脅著他們易攻難守的首都。他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除這個威脅,同時抓住機會圍殲走出堅固工事的防衛軍,在國際形式進一步惡化前結束這場戰爭。

為了打破當下僵局,查理曼做了許多嚐試,除了“以****壓倒鋼鐵炮彈”的萬歲衝鋒,各種破壞小分隊和散兵遊勇也在尋找一切機會破壞防衛軍的後勤係統,尤其是鐵路係統。

由於大部分機械化部隊依舊在阿登森林中待命,防衛軍在突出部的運輸力量主要是鐵路+摩托化運輸。所幸部隊沿鐵路展開,運輸距離相對較短,但這並不意味著壓力也會變小。

為了打出氣勢,給予查理曼足夠的壓力去集結部隊做殊死一搏。防衛軍可是徹底展現何謂炮彈洗地的,不少一線指揮官甚至喊出了“彈藥無上限”的豪言壯語,部分地段每天每門炮的發射量高達250發。而正常情況下,每天每門炮都應該控製在120發以下,足見消耗之激烈。

猛烈炮擊的背後是高強度的消耗,沒有足夠的工業產能和運輸係統就沒有可供揮霍的炮彈,沒了炮彈的大炮還不如燒火棍好使,其它技術兵器一樣需要保養和替換零部件才能持續運作。在這種高強度戰鬥中,生產運輸過程中隻要某一個環節出了一點岔子,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會化為波及整個戰場的巨大混亂。

查理曼對此深有體會,飽受各種混亂之苦的查理曼陸軍在正麵戰場陷入僵持後,將打開局麵的希望放在了破襲對手運輸線上,他們試圖用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互動的模式使防衛軍疲於奔命,從而奪回戰場主動權。

一時間到處都活躍著“鐵道遊擊隊”的身影。查理曼人正麵作戰水平有限,轉進到後方下黑手打黑槍倒是行家。要不是防衛軍早早布置了部隊專門負責清剿掃蕩散兵遊勇,鐵路線上還有裝甲列車和專門改裝的豹式戰車巡邏護衛,隻怕鐵路早就被扒到連根枕木都不剩了。就這樣防衛軍還是不堪其擾,每天都有電話線被剪斷,外出檢修線路的通訊兵遭到襲擊,鐵路上更是隔三差五的出事情。私底下總參謀部和後勤部正責成技術部門研製代號“甲鐵城”的新型裝甲列車,以厚重的裝甲與強大火力將那些如喪屍般前仆後繼、悍不畏死的遊擊隊一掃而空。

光守住幾條鐵路幹線就已經煩不勝煩,一想到占領查理曼全境後,四處掃蕩四處滅火的場麵,施陶芬貝格上尉簡直不寒而栗。

除了徹底殲滅查理曼的武裝力量,也有必要對占領區進行係統的殖民和管製,從根本上杜絕反抗力量。

年輕的上尉叼著雪茄,在作戰日誌上留下如是字眼,正當他籌措詞彙進一步闡述想法之際,從窗外傳來一陣喧嘩,被打斷了思路而微皺的英俊臉孔望向窗外。

漢斯.哈曼克下士費力的咽著唾沫,後座上的西穀德.克尼貝爾醫生也是一臉無奈。

兩位身著裝甲兵製服的年輕精靈端坐在Sdkfz.2特種車輛,即所謂的“履帶式摩托車(kettenLirad)”上。這種被士兵們稱為“半人馬”的奇特車輛從前麵看像摩托車,從後麵看像小型拖拉機,有點類似“三蹦蹦”和“小手扶拖拉機”。因為越野機動性和行駛穩定性要優於一般的摩托車,大量應用於部隊進行野外機動,算是對摩托化部隊的補充。除正規軍事任務和勤務外,有時候也被大兵們以“駕駛訓練”之名開出來兜風泡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