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衝撞色當之門!(十三)(2 / 2)

有了足夠多的教訓之後,羅蘭和他的技術班子將目光投射到了反戰車步槍這種更容易實現量產的武器上,畢竟和“鐵拳”相比,造反戰車步槍不需要新弄一條生產線。槍匠、生產設備都是現成的,調整一下生產工藝流程就可實現量產。

矮人工匠確實技藝不凡,他們成功製造出了一批能夠威脅到輕型裝甲車輛生存的的反戰車步槍。雖然數量少了點,才一百支出頭,可考慮到客觀環境的製約,這也足以堪稱了不起的成就。隻不過不論是王家陸軍,還是羅蘭自己,都不怎麼願意生產這種反戰車武器。

這可不是派係鬥爭和權錢黑幕的問題,而是實打實的技術問題,要知道使用這種步槍和玩俄羅斯輪盤沒什麼區別,甚至更危險。俄羅斯輪盤還能讓你知道轉輪裏有幾顆子彈,使用反戰車步槍的士兵則根本無法預知扣下扳機後打爆的是敵人還是自己的腦袋。

這種被命名為“試做1型反戰車步槍”的武器本質上是一把大口徑錐膛步槍。在長刀之夜後,從回收的多段加速式錐膛炮那裏,矮人工匠們獲得了不少啟發。當羅蘭和王家陸軍提出“以現有條件製造一種可量產的反戰車武器”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鐵拳”和“錐膛炮”。而在仿製“鐵拳”的想法在論證階段失敗後,他們就又將目光放到了錐膛炮身上。也不知道是誰起的頭,“將步槍放大,安裝一個錐膛身管,發射高初速穿甲彈”的想法擺到了桌麵上,經過幾番論證研究後,成為了正式定案。

該型步槍外觀酷似二戰德軍早期裝備的Pzb.39反戰車步槍,有一個折疊式槍托和巨大的提把,並且也采用手動式握柄拉動裝填上膛的結構。但兩者的相似也僅限於此,和Pzb.39相比,試做1型反戰車步槍更加巨大,整體長度達到了駭人的1.86公尺,口徑也達到了12.7㎜,質量達到了45公斤,幾乎和一門20㎜機關炮相當。發射鋼芯穿甲彈時,經過從藥室至槍口錐形槍管逐漸提升膛壓的加速推動,彈頭初速達到每秒1265公尺,可在100公尺上打穿30㎜厚的勻質鋼裝甲。

聽起來這是個不錯的數據,可是請注意,錐膛炮之所以能獲得高初速,完全是依靠高膛壓實現的。以查理曼當前的技術力量,製造出來的錐膛身管擺到亞爾夫海姆那裏完全是不合格的廢品。不但身管壽命低,粗製濫造出來的身管也很難承受穿甲彈連續射擊,充當發射藥的硝化棉又極不穩定,非常容易炸膛。再加上高膛壓還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就算槍托裏安裝了吸收後坐力的彈簧緩衝裝置,射手的肩胛骨還是常常被粉碎。於是這種步槍便有了“肩胛骨粉碎者”、“快速退役保障者”、“.50OVER(.50既是指口徑,也是暗指炸膛率高達50%)”、“隻能發射一次的步槍”等等恐怖外號。

用這種步槍去對抗防衛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和赴死沒有區別。

第5輕騎兵師的射手們正端著這種武器,居高臨下盯著街角十字路口,等著粗心大意的對手走入精心設計的死亡陷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