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皇帝萬歲!(十八)(1 / 2)

聯邦製帝國。

聽上去似乎和神聖羅馬帝國、德意誌帝國很像,都是邦聯或聯邦框架下,掛著帝國名號的鬆散政治實體,皇帝名義之下各王國、城邦、自由市依然保持相當的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獨立的內政、外交係統。說的好聽點是同一個國家,說不好聽的,那就是山頭林立、各自為政。神聖羅馬帝國的衰落,德意誌帝國在一戰中的敗亡,都和這種混亂散漫的體係脫不了幹係。

神聖吉爾曼尼亞帝國是不是也會沿著相似的軌道發展下去呢?

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被後人稱為“第二帝國”的新興國家不論從憲法和名義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聯邦製帝國以及君主立憲國家。但是從法律條文的細節上來看,事情又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比如屬地在原則上的確被允許擁有自己獨立的行政、財務、外交係統甚至軍隊,理論上可以自行其是。然而在附帶條款中也明確注明,在使用各種中央財政撥款、補貼時,屬地應無條件的接受中央的監督,詳細說明開支去處和收支情況,同時對來自中央的商品物流免稅。在涉外活動時,但凡涉及主權問題,不論是發言還是具體的行動,都必須事先在中央報備,所有文件和活動流程必須先在中央經過討論。至於內政,屬地自行掌握人事任免,但考核升遷的權力歸屬中央,中央將以績效考核決定各級官員的升降。最後,中央不幹涉屬地內政,也允許屬地保留最低限度的無力,但中央在屬地首都附近保留象征性的駐軍,並在各級城市、城鎮、鄉村設置聯絡處,以便隨時了解屬地各種事務,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當發生戰爭時,駐軍或中央對屬地軍隊擁有戰時作戰指揮權。

可以說,這種所謂的“獨立自主”是虛有其表的,純屬象征性質的。

誰都清楚,經過戰亂和查理曼人為製造的經濟災難,聖伊斯特萬王冠領和奧斯托利亞的經濟已經崩潰,如果沒有外部的經濟援助和物資支援,這兩塊地方的地麵將會被餓殍覆蓋,眼下能夠快速支援他們的隻有帝國。被拿捏住經濟命脈的兩地根本無從反抗,退一萬步來講,就算他們想要反駁和討價還價,麵對這些看上去很合理的條款,他們也不知道改如何反駁,要用什麼樣的條件來交換。對方可是幾乎退讓到原則底線了,再退就會涉及到國家主權和臉麵,天知道那幫暴脾氣的尖耳朵大爺們會不會因此掀桌。

所以盡管不怎麼情願,但是在武力和經濟的威懾之下,加上帝國憲法明確了屬地的地位,甚至不惜用“帝國皇帝”的頭銜來做保,聖伊斯特萬王冠領和奧斯托利亞願意成為“帝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奉帝國皇帝為他們的共主。

可以說這是諸多解決方案中最能兼顧各方利益訴求的選擇了,屬地們保全了顏麵和部分自主權,帝國則維護了領土統一,並且避免剛建國就投入一場內戰的尷尬,最後還在實質上掌控著兩塊屬地。盡管眼下這種掌控並不徹底,不過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屬地與帝國的同化隻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