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跳馬(十)(1 / 2)

“炮兵型”名義上是一個單一機種的稱呼,其實用“炮兵族群”來稱呼可能比較貼切,因為所謂“炮兵型”根本就是一個大家族。

不同於用途單一的其他類型,炮兵型的任務涵蓋麵相當廣,這與該類型的底盤高通用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高射炮、速射炮、迫擊炮、無後坐力炮、反戰車炮、攻城炮、火箭炮、加農炮、榴彈炮、粒子炮……除列車炮外,防衛軍幾乎所有現役火炮都可以搬上“炮兵型”這個多足步行的通用底盤,這使得炮兵型事實上成為一個成員眾多的家族。再加上精靈們的強迫症,常常出現搭載同口徑火炮的炮兵型僅僅因為身管倍徑、自動裝填機構的改進、行走機構的細微調整、生產批次等細節問題又分出一堆子型號,鬧到後來區分炮兵型的裝備定型編號都成了一門學問,還有曆史學家專門就此出書研討……

炮兵型的基本架構特征為無裝甲的六足機體,除了支撐機體的六足外,便是背部的火炮,尾部則是拖著一對長長的駐鋤,猶如蠍子的尾巴。因為沒有裝甲防護,加上隻有背部的炮兵武器稍重一些,因此完全可以拆解開來進行彈射空投——這是早在原始設計時就已充分考慮到了的。

是故,降落後不到十分鍾,在支援保障型的努力下,全部7台炮兵型已經就位,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不。

或許用“屠殺”和“毀滅”來描述接下來的事情,更貼切,也更能說明問題。

使用52倍徑155㎜加榴炮和40管122㎜火箭炮對毫無防護能力可言的民房進行直瞄平射——不管用任何一種標準,都無法將此稱之為“戰鬥”。

火炮直瞄平射並不是什麼新鮮戰術,從火炮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存在了。古代攻城時就將笨重的炮筒平放射擊,以此來轟擊堅固的城牆,打開突破口。之後盡管技術不斷進步,這種炮兵戰術依然延續著頑強的生命力。從反戰車到反堡壘,都能看見各類火炮平射的身影。而將大口徑火炮抵近直瞄平射發揮到的巔峰的,則是二戰時期的蘇聯紅軍。各種口徑的粗管子將各種帶有反轉萬字標誌的建築化為齏粉的黑白電影片段幾乎就是紅軍大炮兵主義的最佳注解。

防衛軍也經常使用這種戰術,而且在強迫症和火力不足恐懼症的影響下,他們還將這種戰術升級了。在旋轉門作戰中,不少查理曼軍隊倉促建立起來的防線就是在大口徑火炮抵近齊射中灰飛煙滅的,其中有些堡壘因為投降的不夠及時,遭到“突擊虎”之類的怪物齊射,結果幾發380㎜火箭彈下去,別說堡壘和碎屍塊,連可以識別身份的物件都不複存在。

軍事意義上的防護工事遭到大口徑火炮直擊尚且如此,毫無防護能力可言的山村民居又如何?

不要以為155㎜隻有380㎜的一半都不到,可以就此感到安心,如果真有人抱有這種想法,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口徑大小確實直接決定了火炮的威力,但並非唯一的決定性因素。要知道傳統自行火炮為了配合裝甲與摩托化部隊高速機動,在火炮性能上不免有所取舍。口徑小了威力不足,分量重了底盤載不動、跑不動,身管長了容易行軍時插進泥土裏,後坐力也讓底盤無法承受。而牽引火炮就不太有這方麵的煩惱,隻要不是重到挪不動地方的要塞炮,想多大口徑就多大口徑,想多大倍徑就多大倍徑,想怎麼嗑.藥就怎麼嗑.藥,後坐力、膛壓、裝彈速度統統不是問題,隻要能保證把足斤足兩的炮彈砸到敵人頭上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