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戰即實戰。
縱觀武器發展史,這樣的案例絕不能說沒有,還可以說並不少,隻是越往近代發展,這樣的事情就越少。所有國家和個人都盡量避免遇上這種情形。
原因很簡單,越是近代,武器結構越是複雜,越是朝係統集成化的方向發展。一種武器直到能投入戰場為止,從理論到實踐需要進行大量的磨合與測試,盡量在早期就解決掉各種隱患,等到實現最基本的運用安全和形成維修保障體係之後才能使其形成基本戰鬥力,然後才能考慮將之投入實戰,通過實戰來檢測這種武器的價值,逐步摸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運用方式,之後才能量產成軍。
如果前線戰事緊急,就算趕鴨子上架也要把還未真正穩定下來的武器投入戰場,這種事情不是不可以……隻是後果通常都很糟糕。這裏可以參考一下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蘇德雙方重型戰車那居高不下的維修率,特別是庫爾斯克戰役期間,德軍那一堆還沒進入戰場就毀於故障和自燃的“黑豹D”,之後修修改改一直到“黑豹G”才算穩定下來,但那時大勢已去,隻能說聊勝於無了。
共和國所麵臨的形式比1943年的德國人更加險惡,當時經曆過斯大林格勒慘敗的德國人雖已陷入頹勢,但好歹還有進行局部戰略進攻的能力,還能打出哈爾科夫反擊戰這樣的精彩戰役,還能生產出尚不成熟的動物軍團投入“堡壘行動”。被帝國軍艦堵大門都毫無辦法的共和國要反攻?是覺得現在的生活太舒服了,非要被吊起來千刀萬剮才舒服?
沒有任何餘裕,就連休養生息的最後一片土地都岌岌可危的共和國沒有時間去等待尚在蹣跚學步中的MDS完善,這些試作機型隻能在戰場上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戰火中改進自己的不足,或是直接被淘汰。
有人會說這未免太草率倉促了,很可能因此將共和國的MDS開發進程再次延遲。這種說法有其合理之處,隻是如果連共和國都不在了,那麼整個開發項目還會繼續存在麼?有功夫糾結這些有的沒的,不如想想怎麼能讓那些試作機型更好的發揮戰鬥力,贏下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輸的戰鬥。
——所謂“孤注一擲”指的就是這種情形了。
拉下麵罩,將苦笑和油脂臭味隔絕在機體內側,“夜鶯”如是想到。
——現在總算能理解舊王國末期的那票混蛋在想些什麼了。
“自由軍團”與共和國在文化宣傳領域都對舊查理曼王國及帝國采取批判態度,由於在舊王國手裏吃得苦頭更多,左派文人們對****的批判更徹底更激烈。特別是軍方上層和那些個熱衷“暴走”、“獨走”的下級軍官,對他們的抨擊和批判稱之為鞭屍都不為過,曾經被歌功頌德稱為“王國中流砥柱”的那些人統統都成了心智不全的低能兒,癡肥顢頇的自大狂,個別關於軍隊上層的低俗笑話更是堪稱喪心病狂。
在這種氛圍裏成長起來的“夜鶯”能理解舊軍隊上層的心態,實屬罕見。
隻是,正如她自己所說。對“孤注一擲”這種心情,對隻要是能夠用上的,哪怕一根稻草都不放過的焦慮和歇斯底裏,她非常能夠理解。
所以——
“要打的話盡管放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