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完全在照著李林的節奏發展。
負責包圍的部隊,負責阻擊援軍的部隊,負責包夾援軍的部隊,負責炮灰輸出的部隊,替換休整的部隊,待命的預備隊……帝國軍所展現出的是一種井然有序的忙碌,近似於遵照時刻表運行的鐵路係統,而非戰鬥。
喜歡秩序的偏執者看見這樣情形或許會很舒服,承受這種“井然有序”的自由軍團可一點都舒服不起來,他們已經快被逼到絕境了。
圍點打援是一種很有效的戰術,當被包圍的部隊極具價值,你手頭兵力足夠多、機動能力足夠強時尤其如此。
帝國軍用兩個大隊的空戰型包圍沙拉曼達III戰鬥群,一個大隊的空戰型在艦炮和MA的火力支援下對解圍部隊展開攻擊,與此同時在巡洋艦的帶領下,兩個驅逐艦支隊正在完成對解圍部隊的包夾。
帝國軍喜歡運動戰和殲滅戰是出了名的,全世界都可能找不出比他們更熱衷“旋轉門”、“分進合擊”等等戰術的軍隊,就算有,多半也是帝國軍校裏教出來的。隻要有機會,他們腦子裏自然而然會冒出一堆和包圍圈有關的作戰方案。如今狡猾的反抗者一頭紮進了包圍圈,還在持續不斷的送人頭,他們自然不會客氣。
所有夠得到的武器都在瘋狂傾瀉火力,粒子束、火箭、炮彈、子彈的狂風暴雨反複衝刷著“自由軍團”的陣地。那種火力密集程度足以讓每一個見證者刻骨銘心,塗滿天空的鐵風火雨,宛如火山爆發般的陣地,在空中飛舞的鋼鐵與人體殘骸——這樣的場景會深深刻在見證者的心底,永遠無法磨滅。
在第三方看來,那真是無比震撼的壯觀景象。交戰雙方卻對此嗤之以鼻,甚至是極度不滿。
挨炮彈的一方不用說,帝國軍那邊也因為避免炮彈過於密集相互幹擾不得不調整火力密度而惱火,更令帝國軍不快的是,這樣的炮火依然沒能把叛亂分子消滅掉。
“繼續作業!要保證魔法師們的安全,一旦發現情況不對,一定要優先把他們先拉出來!聽明白沒有!”
MDS合成試驗營指揮官拉威爾少校的破鑼嗓在部下們的腦海裏激蕩,通過“阿賴耶識”係統進行意識同步後,不管爆炸轟鳴多麼激烈,直接在腦內響起的聲音都十分清晰。對正在與帝國及死神爭分奪秒賽跑的士兵們來講,營長粗暴的咆哮不啻於天籟之音。
能聽見營長的咆哮,會被鬼畜班長們踢屁股,足以證明他們還活著。
麵對高強度炮火覆蓋,唯一能有效降低對士兵殺傷概率的手段就是完善的塹壕體係。在鋪天蓋地的大口徑炮彈麵前,裝甲車輛不過是移動的鐵棺材,105㎜級別的就能讓一輛裝甲運兵車變成焚屍爐,155㎜級別和更大口徑的炮彈命中的話,哪怕是啞彈也能把裝甲車和戰車砸扁。或許有人會說MDS不是能在地麵快速機動麼?隻要打不中就沒什麼大不了的。說這話的仁兄其實應該去現場試試,麵對空中和地麵的炮火夾擊覆蓋,從粒子束到大口徑艦炮各種火力一應俱全的立體交叉火網,他能生存幾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