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黃金的終焉(四十)(1 / 2)

“真是狡猾的回答。”

記憶管理者第一次浮現出表情,苦笑的語氣像是抱歉又像是鬆了一口氣。

“先不談深層領域的家夥們是否接受,你覺得你這個回答,其它人能接受嗎?”

“大部分人沒法接受。”

承受了各種各樣的災難,最後還被卷進世界滅亡的危機。

就算被告知怨恨沒有意義,不跨過過去就沒法麵對未來;就算心裏知道滿懷恨意的拳頭打下去,失去的東西也不會回來,已經發生的過去不會因為現在的行為有任何改變。但沒有誰能就這樣舍棄無處宣泄的情感,接受這種“理性的選擇”。

知性生命是無法舍棄感性的,缺少了感性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所以會憤怒,會怨恨,還會對此感到疲憊。

自己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承受著什麼樣的痛苦走過那段日子,就算用嘴巴說出來也沒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一想到自己承受的全部苦難被人拿來充當慷慨的資本,自己在不知情之下被別人代表了……

沒有一個人可以接受這種事。

“我隻能代表我自己,通過自己調查,自己思考,自己判斷來得出屬於我自己的結論。我的結論是‘我難以釋懷,也很難原諒,但我不願去怨恨’。不光是因為怨恨不會產生任何結果,還因為那會讓我離期望的世界越來越遠。”

世界也好,知性生命也好,都不是美好的。它們都無比冷酷且殘忍。

但羅蘭並不認為那是世界和眾生應有的模樣。

他不願那樣想。

不堪入目的卑劣、目不忍睹的瘋狂、不忍直視的殘酷——他已經見過太多太多。另一方麵,他也目睹過高山仰止的聖潔、無私、勇敢。若能選擇,他期望世界是高潔的,而非卑汙的。

世界本應是美麗的。

這是他發自心底的祈願。

或許為了在殘酷世界中活下去,不擇手段必不可少的。可不擇手段和冷酷無情都不是正確的,更不應該成為永遠唯一的準則。為了不屈服於現實,為了抗拒被工具理性所支配而戰鬥——這並非理想,而是心中的矜持。

或許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相同,或許世界和眾生還是會走上和地球相同的道路,或許世界和知性生命根本不值得相信。但羅蘭願意相信。至少,隻有下定決心邁出第一步,迎接現實的挑戰與不合理的苛責,這才有可能開辟出全新的道路。

所以——

這真的不能算是原諒。

“你們想要的,其實也不是原諒、懺悔、贖罪之類的吧……你們真正想要的是更加根本的,也更純粹的——這個世界不該是這個樣子,想著要改變世界。”

生前承受了筆墨難以形容的痛苦,死後也無處可去,隻能以亡靈的形式被滯留在現世。

亡靈……人工生命體們期望的是什麼呢?

還在怨恨著人類和世界,想要讓大家一起萬劫不複嗎?

不對。

他們之所以還會留下試煉和機會,恐怕是有所期望,而他們的願望——

“‘結束這一切,不要再重複同樣的悲劇’——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