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例子,在擁有束管道路的江城市,江城市城北區的住戶到市中心上班,除了乘坐束管列車以外,依舊需要轉乘公交等。在束管道路也爆滿的今天,旅客還是無法在方便的同時感到舒適。
第三個例子,在去年的“十一黃金周”,人們外出自駕的欲望空前,因此全國整個高速都在堵啊!很多人就在高速路上度過了自己七天的假期,管你是幾百萬的悟空電動車還是幾十萬、幾萬塊的汽車,都堵在這裏。
陳諾的每一個例子都舉在了大家的痛處,現場的所有觀眾都經曆過上述的場景。
觀眾們紛紛說道:
“明天又是‘十一黃金周’了,咱們明天從江城回家,肯定又得堵了。”
“自駕遊的人又得多起來,咱們可以到高速上去賣炒河粉。”
眾人七嘴八舌地吐槽著。
其實無論是在華國也好在西方也好,擁堵、出行不便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即便公共交通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這種問題也無法避免。
這是都市發展人口增長後肯定要麵臨的問題。
“那麼我們有什麼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觀眾們沉默了。
有人想起了半年前藍星集團提出的《超引》理論,驚呼一聲說道:“難道是反重力的交通工具嗎?藍星集團是要推出反重力的交通工具嗎?”
此話一出,眾人膛目結舌,人們紛紛盯著此人。
“開什麼玩笑,反重力交通工具?科幻小說看多了吧!”
“藍星集團是提出了《超引》理論,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東西,要將理論轉化為交通工具,這個太難了吧!”
觀眾們眾說紛紜,坐在前排的各大高校的物理教授們也表示懷疑。
“《超引》理論是《超引》理論,製造反重力車還有很多難關要克服,比如海拔的不同,載重的不同,還有在自然條件下受到風、雨等等的影響不同,反重力的控製可不是你想調整到多少就是多,物理數據的變化是瞬間的!”
說這話的是水木大學物理學教授,他知道藍星集團在引力波的研究上肯定有不小的成就,甚至在實驗室能夠創造引力波,可能已經成功的讓物體懸浮起來。
但這是完全靜止的實驗室條件,是擁有無數不變量的物理狀態。
將固定的物理學狀態放在無數變量的自然條件下,即便要成功也不是三五年的事。
“不太可能!我一直在關注藍星集團的《超引》,他們或許在某種極端的條件下讓幾克的物體懸浮,但是絕對沒有技術創造反重力交通工具。”
“他們今天會不會緊緊是公布一個理念性的未來交通工具,希望大家朝著這個科技去發展?”
“可能是這樣!”教授們很快找到了共鳴。
“即便是這樣,藍星集團已經相當超前了!發展超乎我們的預料!”
陳諾此時說道:“在解開謎底之前,我先披露一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