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上空,戰爭陰雲密布。
李衛國的全球戰略布局,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對德意誌帝國的最後一戰,已經無法避免,全球統一的進程不可逆轉。
意大利王國作為德意誌帝國的馬前卒,注定將成為中德兩大帝國交戰的第一個犧牲品。
中華帝國兵部,一直嚴格奉行李衛國的全球戰略布局策略,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收緊了對德意誌帝國的全麵包圍。
如果換做是李衛國自己,恐怕在十年前他就會利用自己在中華帝國無與倫比的威望,憑借中華帝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直接用鋼鐵洪流把德意誌帝國給推平了。
但問題在於李衛國布局深遠,隨著月亮門工程日漸完善,一旦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作為從地球走向宇宙的地球第一人,是非李衛國莫屬的,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那個資格,甚至如果是從三維世界走向四維世界,那麼更隻能由李衛國自己獨自來完成了,這種事情當然不會允許其他人的。
所以,李衛國就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做好他離開地球走向宇宙,或者離開三維世界進入四維世界的準備。
這十年來,李衛國幾乎不過問政府間決策,完全交給內閣和三省六部官員們來自行決定,就像老鳥教育小鳥那樣,要勇敢的自己從樹枝上摔下來,哪怕受傷也無所謂,直到小鳥自己學會了飛翔,學會自己去生存。
軍事上的決策,李衛國也僅僅是將未來世界發展的大方向定下來,保證中華帝國軍方在未來軍事的發展上不會迷失大方向即可,具體如何走下去,全靠軍方人員自己來努力了。
在全球統一問題上,李衛國製定的策略就是對德意誌帝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策略,不斷砍掉德意誌帝國的海外殖民地,打擊德意誌帝國的盟友,最後在德意誌帝國沒有研製出核武器之前,一舉打敗對手。
這個進程已經大大提前了,因為中華帝國的核物理研究所獲得了巨大的突破,雖然還沒有達到核武器級別,但技術要求相對弱一些的核反應堆卻研製成功了。
在太平洋上的一座無人小島上,中華帝國數萬名科學家將第一座試驗性核反應堆建造完成。
這座小島雖然地處太平洋上,卻不在地震帶,也不在台風區,避免了自然災害發生對核反應堆的破壞。
由於隻是試驗型核反應堆,隻有科研價值,所以建造成本極高,前後耗資兩億人民幣,反應堆的功率也隻有2000千瓦。
即便這樣,也是全世界單機容量最高的發電機組了,一旦投入民營發電使用,將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不過凡是跟核有關,其高價值的經濟效果,同樣帶來更高的危險,那就是核反應堆的安全性。
對此,李衛國不止一次的告誡核物理研究所的同誌們,研究核設施的第一要務,永遠都是安全性,要確保萬無一失才可以進行試驗。
於是,中華帝國的第一代實驗室內核反應堆研究成功了,但高昂的價格也是讓人淚崩,唯一可以認可的便是其安全殼技術,在李衛國的指點下,其安全性能甚至直接達到了曆史上的二代半核電站安全標準。
實驗室核反應堆的研製成功,下一步必然是向工業化的核反應堆技術進行研究了,但同樣也反過來幫助武器級核武器加快研製成功的步伐。
於是,中華帝國軍方推斷,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中華帝國軍方完全有能力研製出第一個實戰型的核武器。
這就給了中華帝國軍方極大的信心,稱霸世界的步伐也將因此加快,其結果必然是加速對德意誌帝國的全麵開戰步伐。
不過這對李衛國而言,已經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他提不起太大的興趣。在他看來,隻要中華帝國軍方不要犯傻犯糊塗,一直穩紮穩打的推進李衛國設定好的戰略計劃步驟,最終一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