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是CD還有什麼用?在數字音樂和下載雙重打擊下,實體唱片的銷售每況愈下。曾經一張唱片能到百萬銷量的時代似乎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本討論旨在圍繞以CD為主的實體唱片發行現狀,討論實體唱片發行正麵臨的問題和音樂載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版權費離我們有多遠?今年1月1日起廣播電視開始征收版權費,關於KTV版權費征收的爭議延綿不絕。眾多業內人士稱唱片業需要通過完善版權費的征收來拯救,此討論將圍繞“版權費”相關爭議,梳理版權費對於音樂產業的意義。
第三個問題是演出市場繁榮背後是什麼?演出市場的繁榮和唱片銷量的低迷形成鮮明對比,但其中賠本賺吆喝的演出又不在少數。那麼,演出市場究竟是否會如業界預言的那樣將取代唱片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的支柱?演出市場繁榮背後是什麼?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數字音樂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線試聽、付費下載和手機業務等成為業界焦點,然而,這塊巨大的蛋糕似乎並沒有能夠讓音樂產業享用。有觀點認為數字音樂的發展將為音樂產業開發新的盈利模式,也有觀點認為互聯網將是音樂產業的終結者。這就是第四個問題:數字音樂:敵人還是朋友?
音樂節是誰的節日?
李明基還深深地記得,在2008年開始,“音樂節”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媒體報道中,這種以搖滾樂為主要內容的演出形式還獲得官方的接納,也讓很多曾經被稱為“地下”的樂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條件。但是,音樂節輝煌的背後也湧現出很多問題:組織者缺乏經驗、樂隊質量參差不齊等等。那麼,這種演出形式能不能成為音樂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呢?
問題6:新人路在何方?選秀、網絡、獨立發行,加上傳統的新人培養渠道,在網絡拓寬了渠道的當下,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卻仍然表現得出缺乏活力,除了選秀歌手,唱片市場上亮眼的新人很少,但產業外,大批年輕人通過各種途徑展示著自己的創作力,卻無法獲得產業的吸納。新人麵對著什麼問題?這個產業的新陳代謝又出了什麼問題?
在唱片業搖搖欲墜、聽眾抱怨聽不到好歌的今天,音樂人的生存狀況值得關注。作為產業的產品生產者,音樂創作者的工作決定了產業的命運。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音樂人們似乎狀況不佳。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熱情?是因為缺乏產業的支持還是法律的保障?或者是他們就是沒有創作靈感?問題7:音樂人缺的是什麼?
八:唱片公司下一步怎麼走?在傳統的音樂產業充當主宰者的唱片公司正麵臨著互聯網的挑戰,網絡帶來的傳播革命不但讓唱片公司陷入被動,甚至還在摧毀唱片生產,徹底改變音樂產業的麵貌。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唱片公司如何轉變經營思路去應對挑戰?唱片公司的*盤手們有什麼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