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美國政治和好萊塢的關係(1 / 2)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一個保守一些一般指的是民主黨的領導人會是保守領導人,為什麼,因為他的黨員大多數是基層,在海外沒有太多的利益糾紛,所以領導人在維護黨員利益和潛在黨員選票等利益的時候一般專注於國內。而共和黨正好相反,共和黨代表的壞死華爾街,華爾街是幹嘛的,那可是世界最大的金融街。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最集中的地方,他們的利益是海外,而為了更多的利益他們在海外當然會產生糾紛了,經濟是政治後盾,政治是經濟的延續。

有很多的財團都支持著各自在國會參眾兩院的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就有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前者是民主黨,後者是共和黨,兩者在國會代表著他們的利益議員最多,所以也最有影響力。議員在美國這個地方是很有用的。因為美國實行著嚴格的三權分立製度,總統選舉與國會選舉分別進行。

美國是總統製共和製國家,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實行嚴格的三權分立製。美國總統與國會不僅在權力上相互牽製,而且在產生途徑上也各不相同。美國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總統選舉每四年一次,稱為“大選”;國會選舉則是兩年一次,稱為“中期選舉”。美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其中,眾議院議員435名,任期2年,每兩年全部改選;參議院議員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所周知,美國總統選舉獲勝的黨是執政黨,但執政黨並不一定是國會中的多數黨,執政黨往往在國會的一院或兩院中占少數席位。當總統所在的黨在兩院中均占少數席位時,美國的總統被稱為“跛鴨總統”。

所以布什需要議員們的幫助,議員需要財團的資助,財團需要總統、州長的回報。這就是美國的政治。民主黨也是有著財團支撐的,不過相比共和黨少一些而已,不過民主黨也有他最擅長的,那就是煽動社會言論重要工具在他們手中,那就是好萊塢。

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在民主黨絕對多數的紐約市召開,出現有趣的對比:一麵是紐約近年來罕見的幾十萬民眾的浩大反布什示威,一麵是華爾街金融大鱷紛紛為共和黨大會慷慨解囊。據《華盛頓郵報》統計,共和黨大會的施主中40%與華爾街有關,而波士頓民主黨大會的施主中,這一比例不到20%。

共和黨無疑得到更多大公司大財團的支持,尤其是石油和軍事工業。布什父子兩代,用UC每月免費發短信大型休閑遊戲燃燒戰車史詩大作傾情放映點點通個性天氣

都和石油有深厚的淵源;副總統切尼原先任總裁的哈利伯敦公司,更是跨石油和軍事工業的兩棲公司。共和黨因此財源旺盛,捐款源源不斷,布什爭取連任的政治捐款更創造了曆史紀錄。

相比之下,民主黨顯得處於相對的弱勢,特別是自從1996年共和黨控製眾議院、掌握國會立法和撥款的主動權之後,兩黨在政治捐款上的強弱差別明顯增加。

固然大多數美國公司從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是同時向兩黨捐款,可是畢竟有輕重多少的偏向。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統計,從1997年至2000年,一家公司如果將60%以上政治捐款給共和黨,公司收入四年中平均增長達20%;如果將60%以上捐款給民主黨,公司同期平均收入增長還不到8%。向兩黨捐款的效益差異,一目了然。

好萊塢傳統“左傾”

小布什上台之後,特別是共和黨在2002年中期選舉中控製了國會兩院的多數後,共和黨在政治捐款上的優勢更加明顯。再加上美國經濟的“沃爾瑪化”,就業市場的工會成員比例大幅度下降,嚴重削弱民主黨的傳統財源———工會。

布什政府盡管在內政外交上幾乎處處乏善可陳,卻仍然能夠維持幾達半數的民意支持,這一雄厚財源功不可沒。克裏的越戰經曆最近遭到大量電視政治廣告攻擊,便是明證。

可是民主黨也並非一籌莫展,除了傳統偏向民主黨的美國律師界,民主黨還有一個“旱澇保收”的大財團,即美國好萊塢的影藝界,可以說是民主黨的“石油工業”。

好萊塢影視業已經成為全球無敵的龐大工業,產品在世界各地播映,成為巨大的財源,在製片商和演員中產生了大批腰纏萬貫的巨富,其財力完全可比擬於石油工業。據統計,從1989年起,美國石油工業向共和黨捐助了1.14億美元的助選經費,而同期內好萊塢對民主黨的競選捐款也接近1億美元,兩者幾乎匹敵。

好萊塢在國際上代表美國的“軟力量”,其產品不遺餘力地宣傳美國製度和文化的優越性,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服務。法國《世界報》兩年前曾經以《五角大樓和中央情報局雇用好萊塢》為題,揭露好萊塢同這兩個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關係,而成為美國政府全球宣傳戰的有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