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供春壺(1 / 2)

“叮咚!”不出幾秒,孫翔便受到德叔的訊息,是急吼吼的語音,“小孫,這把壺你從哪裏弄來的!”

孫翔被德叔的聲音弄得一怔,沒想到德叔竟然如此急躁,“在地攤上淘來的,就是秦淮河旁邊的夫子廟。”

“叮咚,夫子廟?”

孫翔給德叔發了一個視頻,“前輩這把壺很名貴嗎,我看表麵粗糙,滿是茶漬,不像是名家出手啊。問孫子真他還跟我賣關子,讓我發照片給你。”

“這小子,竟然逗我玩,不過他還是有些眼力的!”德叔正在品茶,不知何時他的別墅上也建了假山和涼亭,不過和他的別墅的景色給人的感覺十分不同。

“這樣?難道供春是什麼名家嗎?”孫翔自問道。

噗!德叔正在品茶,突然噴了出來,瞟了孫翔一眼,“你也算是行內人,賭石,雕刻和古玩都玩過,怎麼連供春也都不知道呢。多讀書啊!”

而此時孫子真也忍不住了,也是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孫翔還能說什麼,聽德叔科普了,“供春乃是紫砂壺鼻祖!”

供春(約1506-1566),又稱供龔春、龔春。明正德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年間人,生卒不詳。供春出身貧寒,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

吳頤山,名仕,字克學,與蘇州唐伯虎等友善。正德甲戌年(1514年)進士,後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古代時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而吳頤山家境殷實,屬於社會頂級人物。供春作為書童,跟在吳頤山身旁,見識自然不凡。

據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讀書宜興金沙寺(在今宜興湖滏鎮)。而金沙寺有另一位紫砂壺鼻祖,金沙寺僧。曆史上對這位金沙寺僧的記錄較少,神秘異常。

供春也是有心之人,在"給使之暇",發覺金沙寺僧人將製作陶缸陶甕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製成壺樣,其中這個流程便是如今製作紫砂壺的流程了。

為何說供春是有心之人。供春"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就是說他悄悄觀察,學會了,其中的竊是悄悄的意思,不是偷的意思。最後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鐵"的茶壺,這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紫砂茶壺。因壺為供春所製,通稱"供春壺"。

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的樹癭壺,造型古樸,指螺紋隱現,把內及壺身有篆書"供春"二字。可稱為鎮館之寶。

關於樹癭湖也有一段淵源,樹癭壺原為吳大澄所藏,缺蓋,經民國製壺名家黃玉磷配瓜鈕蓋,後經當代書法大師黃賓虹先生(已故)鑒定,覺樹罌的壺身上不會長出瓜鈕,又由近代製壺名家裴石民(已故)配靈芝蓋。解放後,獻給國家收藏!此壺淵源頗深,令人向往!這就是一件古物沉澱的曆史,特別具有文化氣息,若是能了解,弄懂其中的來龍去脈,則是一種享受!

明正德年間,文人們對於奇石有種獨特的審美,認為"醜極"就是"美極",一塊石頭達到了"瘦、漏、透、皺"的程度,這就是一塊美石。當時文人們的喜好,便會引領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