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塚一詞,最遠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史記,封禪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這話的意思是,黃帝當年仙逝後,找不著遺體,群臣替他老人家立了一個衣冠塚。
衣冠塚被分為兩種,一種就像黃帝那樣找不著死者的遺體,用死者生前的衣物代替,放入棺中。
另一種是一些名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生前居住的地方,立衣冠塚,這其中有孫中山,他老人家的龍柩厝於北京碧雲寺。1929年,在南京立了一個衣冠塚,以此紀念他老人家為中國作出的貢獻。
然而,衣冠塚在農村卻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衣冠塚是空墳,意思是詛咒後人快些死,以此填滿空墳;有些人認為衣冠塚是對死者的追悼,並無詛咒的意思在裏麵。
就這兩種說法,從古代到現在,一直是爭議不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演變到現在,衣冠塚成了一種紀念,是名人的專屬。
我之所以會提出弄個衣冠塚,主要是看這對父子很孝順,若不讓他們為死者做點什麼,估計這輩子都內疚,活的不自然。
扯的有些遠了,言歸正傳。衣冠塚所需要準備的東西,不是很多,隻要一口棺材、死者的生前的一些衣物,以及平常喪事所需要的東西。
這些東西較為常見,我們隻花了一個多小時,便將這些找齊,搬到堂屋。期間,王希領著青玄子來了,那青玄子跟我打了一聲招呼,便一直待在竹園。吃中飯的時候,王希去叫他,他沒有回來吃飯,說是,事情有點難搞,讓我先辦喪事,不要管他。
吃完飯後,我拿著一張黃【色】的紙正準備做個‘死者’,郭胖子不耐煩地走到我麵前,問:“九哥,咱們整這些虛的,是不是有點小題大作了?”
我疑惑的瞥了他一眼,有些不懂他的意思,就問他:“啥意思?”
他說:“找不著屍體,直接去山上立個衣冠塚就好了,你在堂屋弄這些搞麼子嘍?”
我瞪了他一眼,說:“直接去山上立衣冠塚那是紀念,咱們這衣冠塚有些不同,得按照喪事來辦,就拿我手中這張黃【色】的紙來之說,它需要剪出一個人形,再在上麵用朱砂筆寫上死者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用它代表死者。”
他愣了愣,伸手在黃紙上摸了摸,也沒再說話,就站在一旁,掏出手機,玩了起來。
我苦笑一聲,搖了搖頭,繼續忙碌手頭上的活。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的衣冠塚,並不是用剪紙人,而是用竹篾紮紙人,再在上麵寫上死者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一些厲害的紮紙匠能將紙人紮的惟妙惟肖,跟真人沒啥差別,把紙人放入棺材,就如真正的死者躺在裏麵一般。
我剪得這種紙人,隻是一個形式,大約30公分長,能大致上分出頭跟四肢,跟那紮出來的紙人有著天地之別,當然,他們的作用都是一樣,用來代替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