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高山之後,朝暉兩人又一路輾轉來到了太行山之西。
這塊東依太行、南抵黃河的土地不愧是華夏文明的誕生的地方,從南至北,那一處處古城寶刹、石窟碑碣、雕塑壁畫、佛道聖地都無愧於它地上博物館的美譽。
“山西,真不愧地靈人傑之地。”朝暉讚歎道。
除了那些已耳熟能詳的名勝古跡,山西之行有一些細節讓讓朝暉印象深刻。
有一天車開到了半路,倪青嚷嚷肚子餓,朝暉看見沿途有一村子,村頭的牌坊很有傳統特色,石基牌坊氣勢雄偉,結構精巧,雕刻精致,吸引了他的注意。於是就拐道進去看看有啥吃的。
進了這個以“店”為名的村鎮,他看見路邊店鋪很多人在攤位上吃麵,作為一個南方人,雖然在上海這個南北交彙之處多年,但還是不習慣麵食,無奈此時兩人已饑腸轆轆,而且這生意這麼好,味道應該也不至於太差,索性入鄉隨俗將就吃吧,於是也點了碗麵一旁等著。
等麵之餘,朝暉注意到正在賣力拉麵攤主小哥,隻見他一會兒揉成麵團,兌水紮軟,而後慢慢揉成長條,合攏旋成麻花形,如此反複多次,又放在案板上用幹麵粉滾勻,上下抖動,用力抻拉,並攏,直至粗細均勻時,落水煮熟撈出,澆上湯頭,撒上調料配鹵,一氣嗬成。
看著端上桌案的麵條,鮮亮明豔,感覺還不錯,兩人迫不及待吃了起來。
朝暉入口後發覺特別有嚼勁,和平時吃的麵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旁的倪青吃的更是香,兩人狼吞虎咽毫無吃相,直至碗底朝天仍意猶未盡。
事後朝暉才知道,這和麵的小麥已在當地種植了千年,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澱粉含量較高,相傳古時後稷曾於此教民稼穡,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不僅在其表,更在這日常口腹之欲中啊,難怪這裏的人百吃不厭,將其作為日常主食,從此朝暉這個南方人徹底愛上了麵食。
酒飽飯足之後,兩人開始在這不知名的小村鎮溜達以助消化,村子的中心地帶是一個十字大街,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各類店鋪應有盡有,這極大的改變了他對山西的印象。
作家餘秋雨在其《文化苦旅》文集中有一《抱愧山西》的篇章,其開頭便寫道:
“我在山西境內旅行的時候,一直抱著一種慚愧的心情。長期以來,我居然把山西看成是我國特別貧困的省份之一,而且從來沒有對這種看法產生過懷疑……”
現在朝暉也感同身受,這裏雖為村鎮,但是商貿發達、人氣旺盛,和印象裏中西部地區苦寒之地大相徑庭。
同時村裏規劃布局也很有特色,街道規整,層次分明。
除了村頭的大門牌,這裏每一條街道民居都用一個小一點但同樣精致牌坊命名分類,裏麵房屋院落均坐北朝南,並排構成,排列整齊;
進到裏頭發現家家戶戶門麵裝飾都比較講究,門扇材質大都墩實耐用,別具特色,猶如一個更小的門牌坊。
朝暉不禁讚歎:“這比起南方更加富庶但雜亂無序的村鎮要整潔大方的多了。”
兩人就這樣漫無目的的閑逛著,走到一戶人家時,看到這個考究的大門貼著房間招租的廣告,倪青看了一會駐足不走了。
朝暉:“怎麼了?”
倪青若有所思,原來她突發奇想要租下這裏:
“親愛的,我想當個北方村民,假裝我們從來就生在這裏長在這裏,就這樣隨機體驗一下這北方不知名的角落,一個普通人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