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衣錦坊巷(1 / 2)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當年的地產梟雄程豪聽從了高山的建議,早已不再依靠“套路”無底線擴張,而是回歸了地產的本質,用品質和口碑經營企業。

其實多年的發展他也厭倦了做一個唯利是圖的暴發戶,於是借著這個契機轉型,並慢慢進階到一種新的層次——“對建築藝術、對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打磨這些產品就像小時候自己專心致誌蓋著磚頭積木房子那樣,樂趣無窮;

每每看見自己滿意的作品誕生,特別有成就感,他意識到,這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啊。

事實上他也發現:越是注重這些內在品質,越是懂得返璞歸真,越是能得到精英人士的認同,最後就越能獲得更豐厚的利潤,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而這幢為國開運的“帝國大廈”,不僅是所謂風水上的考量,無論對於朝暉還是對於程豪自己,都意義非凡;

雖然蓋了無數的樓,其亦不過是其業務版圖的一小部分,但程豪絲毫沒有怠慢,凡事費盡心力,他要履行諾言,一心隻想把它做好——不僅僅是“最高”,還要最美,直至能夠承載曾經的夢想,讓它作為自己的事業新起點的一個標誌。

為此,程豪尋遍各地名師對大廈進行設計,希望能夠借助這些設計大師的手將自己期望的理念變成現實。

然而意外的是,這些設計名師聽說後都不敢接手,因為裏麵牽扯的太過複雜,要求也太多,有傳統的,有科技的,有風水,有環保……

即使敢於接手的設計師,提出的方案也過於平庸,根本無法滿足程豪心目中的要求,這著實讓程豪有點心急。

那一年春節,程豪帶著老婆孩子回老家省親。

閑來無事,他便帶著家人逛街。

作為業內人士,他習慣性的喜歡逛一些特色建築,老房子走走總是更有味道,所以當地的“三坊七巷”便是必逛的景點之一,順便也想讓妻子感受一下自己家鄉的曆史。

這是個位於城市中心區域的著名景點,因左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等“三座坊”,右邊是郎官巷、安民巷等“七條巷”而得名;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沉澱了無數故都往事而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

春節假期,這裏亦是本地各種民俗活動的集中展示區,節日氛圍濃鬱,主大街上摩肩擦踵,人流如織。

穿梭其間,吳思麗感歎道:“不錯啊,挺熱鬧的一條街。”

而對於從業多年的程豪,他其實對這類仿古街沒什麼好感——太過於商業化了,不過是打著傳統旗號的一種噱頭而已,若非是自己家鄉的省份,他甚至覺得這是一座文化底蘊乏善可陳的城市:

“網上不是說了嘛,每個城市都有這麼一條街,以各種老街的名號,掛著文藝的名義,千篇一律的賣著從義烏批發來的工藝品,還有臭豆腐、烤魷魚、烤麵筋、奶茶……

“這條街,在大北京叫作南鑼鼓巷,在阿拉上海叫田子坊,在天津古文化街,在重慶叫磁器口,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黃山叫屯溪老街,在南京叫夫子廟,在寧波叫南塘老街……”

“嗬嗬,你還真是‘如數家珍’啊,擔心牢騷太盛防腸斷。”吳思麗見程豪把這條著名景點貶得如此不堪,有點打抱不平。

“你懂毛。”

天氣晴朗,沐浴著和煦的陽光,春風輕柔吹麵不寒,正是踏春賞景的好季節;

隻是吳思麗逛著逛著有點暈,忽然發現有人撐著一把造型獨特的傘跟在後頭——原來是程豪知道她怕曬,特地買的本地“油紙傘”。

吳思麗衝他會意一笑。

這把情意濃濃的油紙傘傘麵印著顏色亮麗的水墨畫,木質手柄手感獨特,似有一股濃濃的中國風躍然期間,輕輕旋動,小小傘麵江山流轉,讓吳思麗愛不釋手,雖然早有耳聞,但第一次把玩:“這種傘挺有意思。”

程豪:“油紙傘,諧音‘有子’傘,多子多福的意思,所以,再多生幾個啊。”

“去,要生你自己生。”還以為他好心,沒想到別有用意。不過雖然嘴上“罵”著,可是這五大三粗的家夥不經意間的體貼,還是常讓她感覺受用。

逛了一會兒,吳思麗看見旁邊一條叫衣錦坊的小巷裏,半空中竟掛著整齊排列的一片花花綠綠的油紙傘,白色、紅色各種圖案交織著沿著小巷排開,將古樸的小巷妝點的格外別致,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