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會議安排,下半場進入了提問時間。
會議依舊熱烈,隻是主議題因提問由慈善引申到更廣闊的話題。
各路媒體爭相亮相,一外媒記者現場提問:
“朝暉先生,根據數據顯示,一種藥物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到最終擺放到藥櫃銷售平均要花費12年時間,需要投入66.145億元人民幣、7000874個小時、6587個實驗、423個科學家,最後才有可能得到1種藥物,而此次作為醫療界重大突破並獲得WHO國際通用名的新藥僅耗時五年,其時間之短、成就之斐然業界罕見,我們都知道是愛的力量創造了奇跡,”會場的嘉賓都被這口吻逗笑了,但又無比感動,“但我想僅僅擁有這個是不夠的,作為一個罕見的成功案例,可否有其他經驗供分享?”
毫無疑問,當初自己確實為了救治倪青慌不擇路,繞開了各路監管,但這畢竟上不了台麵,而且朝暉確實有自己的感觸,於是琢磨著從另一個角度去闡釋自己的觀點:
“首先我要感謝所有參與人員的辛勤工作,沒有研發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拚搏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其次感謝藥品審批製度的改進,每個國家的藥物在進入市場之前都需要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批,以檢查和監控醫藥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們已經順利通過了瑞士Swissmedic,歐盟EMEA,美國FDA等部門的審批;對於我而言,談不上什麼經驗,算有些看法可供探討吧。
“大家都知道,此次研發的初衷的確是為了挽救我妻子的生命,她毫無疑問是這次行動的直接動力,正如你所說——以愛之名作為全部努力的催化劑,但是一路走到了今天,已不僅僅靠著一份個人情感去推動,也不是靠上天垂憐而賜臨的奇跡,之所以這次能夠創造醫療研發的紀錄,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我們改變了研發的運作模式——以資本為中心薈萃一切資源!
“具體而言我們從一開始目標便十分明確,在海外興建的研究中心隻抓關鍵部分研發以及相關任務的分工與下達;然後我們再組織全世界各方資源,包括各專業領域的機構、醫療院所、大學等等,甚至使用了高科技公司的大數據和雲計算功能進行演算,通過臨床試驗後再使用其他大型醫藥企業代工生產,全產業鏈的通力合作大大加速了相關進程。”
記者:“不走尋常路,所以創造了不尋常的成績。”
朝暉:“過獎,不過根據傳統做法,因為醫藥研發需要長時間大手筆投入,所以他們需要先籌集一筆啟動資金用於市場的調研和產品獨立研發;然後得準備一大筆費用去購買設備、建設廠房;接下來開工生產,當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再去找醫藥渠道商,還得宣傳做廣告;最終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上……
“而這一過程中耗資太大周期又長,很多企業經常研製一半時會發現:錢不夠用了!可能還得半途中段去找銀行搞貸款等等,這樣的研發效率可想而知。”
“哈哈哈……”
“所以我們的模式是社會生產關係的一種進階,實際上這樣的模式現在已屢見不鮮,比如一些製造業企業,互聯網手機、智能汽車、共享產品等等,都是這麼運轉的,以資本推動的各種創新會層出不窮?,這種新型生產關係正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麵麵、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