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故事(1 / 2)

“你給他醫治的,真的假的?”

”當然可以啊。我給你說幾個故事吧。“

“古人倡導“懸壺濟世”和“醫者仁心”的從醫理念,很多醫生不計個人得失,救死扶傷,一心為人民醫病。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大醫精誠”,指出凡是優秀的醫生治病,一定是神誌專一,心平氣和,不可有其他雜念。

要有一顆慈悲同情之心,決心解救人民的疾苦。

如果患者前來求醫,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貧富以及老少美醜,是仇人還是親人,是一般關係還是密切的朋友,都應一樣看待,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替他們著想。

也不能顧慮重重、猶豫不決,考慮自身的利弊,愛惜自己的性命。見著對方因疾病而苦惱,就像自己有病一樣體貼他,從內心對病人有同情感,不躲避艱險。

無論是白天或是黑夜,寒冷或暑熱,饑渴或是疲勞,都一心一意去救治他,不裝模作樣,心裏另有想法,嘴裏借故推托。做到這些,就可以成為人民的好醫生。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對後世醫生們影響深刻,他們紛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大醫精誠”的理論,一展自己的行醫風采。

說起古代的名醫數不勝數,燦如星辰,他們有著高超的醫術,往往能夠救人於危難之際,成為老百姓的大救星。

清代高士奇《牧齋遺事》記載了一個清初名醫喻嘉言一針救兩命的故事。一天,喻嘉言路過城北的一些破舊房子時,這裏往往是居民臨時停放棺材的地方。

他突然看到一口好像是新停放的棺材底縫流出了鮮血。他吃驚地問鄰居,鄰人說:“剛才一家人的妻子死了,才把棺材放到這裏。

喻嘉言急忙找到死者的丈夫,告訴他說:“你的妻子沒有死。凡是人死了血色是黑暗的,活人的血色是鮮紅的。我看見你妻子的棺材底流出的血是鮮紅色的,快快開棺救治吧!”

原來這位婦人因難產失血過多,昏迷了一天一夜,她的丈夫認為妻子已經死了,就把他成殮起來,準備擇期埋葬。

聽到喻嘉言這麼一說,丈夫立即打開棺材。喻嘉言急診婦人之脈,果然脈息未絕,於是就在她的心胸之間紮了一針,針還未拔出來,就聽到呱呱的哭聲。

婦人分娩了,嬰兒也得救了。她的丈夫背著複活的妻子,懷中抱著新生的嬰兒,喜氣洋洋地回家去了。

喻嘉言不請自到,主動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救了兩條人命,這不是巧合,這是喻嘉言心係

名醫,怎能不傳誦他們的感人事跡!

再來說一個名醫冒死救農婦的故事。據明代黎澄《南翁夢錄》載:有一個名醫叫範彬,家中世代行醫,被陳英王任命為自己王府的太醫令,掌管王府的醫藥診病。也就是陳英王聘用的專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