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現在在做什麼?”
“回稟陛下,蕭瑀已經出家了。”
蕭瑀出家的消息,讓李恪一下子沒有了頭緒,一個出家人,何苦大費周章,又要花錢雇人,又要花精力燒書。
此時長孫無忌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開始向地方輸送,帶動地方發展。
東朝朝政也逐漸穩固,現在比較糟糕的反而是從來都沒有任何問題的西唐。
“聽說李恪那邊的科舉出現了問題,他們費盡心思,都沒招到人才。”
消息都已經傳到了長安,茶餘飯後長孫無忌就和朝中大臣把這件事當個笑柄一樣談論。
“我們花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去抄書,全國範圍內發行,還辦起了講堂,可是到頭來我們隻是一場空,文試武試都是如此。”
李恪也很心急,可是目前這種情況之下他寸步難行。
“陛下,臣妾有一計可為陛下解憂。”
生完孩子也很久了,皇後終於也能在李恪身邊出謀劃策。
“陛下既是想要施恩寒門,何不單從他們之中挑選人才?”
李恪知道這樣做有失公平,不過皇後的說法倒是給了李恪一個靈感。
現代高考製度中,部分學校都有自主招生製度,既然李恪也是想按照機構培養人才,何不讓這些考生自己報名想要去的機構,再由這些尚書親自考。
對於貧苦人家的考生,適當增加麵試和加分機製,例如這些考生有沒有單獨發表傳唱過詩詞歌賦,樂譜畫作等等,通過這些來降低自己的門檻。
政策一出確實得到大片響應。雖然也有事先預料到的反對聲,但是沒想到的是很多富人也支持這項政策,他們也都同意給那些貧苦百姓一個出頭的,公平競爭的機會。
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一次加試,讓三省六部、翰林院、禦史台等機構都招募到大批人才,也能解放出一大部分人來。
自西唐建立一年多以來,朝中大臣全年無休,雖然從未抱怨,可是疲憊總是避免不了的,畢竟大家都是人,誰也不是機器。
“這次除了朝中,也要向各州府輸送人才。對了,衛州的事調查清楚,還天下學子一個公道。”
李恪仿造現代刑偵機構,通過大理寺設立案件專案組,將原來因涼州百姓劫糧案發配敕勒的原刑部尚書董凱召回,官複大理寺卿,主理科舉案。
“我們目前第一個懷疑的就是蕭守業,他的作案動機第一個是利用科舉的學習資料圈錢,第二就是報複大唐,想為父親蕭瑀出口氣。”
李恪親自參與案件,希望能夠和眾官員一起破了這樁案子。
“可是我們沒有調查他的理由啊。”
董凱道出事情的難點。
“這件事讓成王李輝去做,李輝目前還沒有明確態度,不過目前的情況來說,他可能更多是要投靠長孫無忌,第一長孫無忌占據大唐大片土地,和政治中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從朝政上還是落後於長孫無忌。”
“另外他的位置更靠近長安一些,背靠大樹好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