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王麵對咄咄逼人的百姓,此時府上 的人都不願意站在自己這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現在的蔣王不過是李恪砧板上的一塊肉而已,李恪隻是不想自己動手,給他一個自己熟透的機會。
“皇上,這兩萬兩,我發出去三千兩,剩下一萬七,還在我府上,請皇上明察。”
此時的蔣王也隻能破財免災,他知道自己在李恪這裏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不如就順著李恪給了這個空子,鑽出去算了,也許還能活下來一命,這樣也挺好的。
“原來是還沒有發完,那沒關係,既然今天朕來了,這錢朕就當著大火的麵都發下去,人人有份,不過都先登記好家庭情況,待都督府核實之後再送到大家的手上。”
這一萬七千兩的白銀一出,蔣王已經生無可戀,自己苦苦拚搏,隱忍多年創下的基業,就都毀到了自己貪財的手裏。
事後張明問起李恪,明明蔣王當時可以狡辯,為什麼不咬死了說自己隻收到五千兩,這件事情我們也沒有證據啊。
“你以為朕讓那小兵亮官印是幹什麼的?就是證明這銀子是從他府上傳出去的,一千兩的銀子拿去救濟一個賭鬼,百姓會怎麼考慮?”
“可是我們進城的時候沒有這一千兩銀子啊?”
張明還是不解,現在蔣王不抵抗的行為倒是解釋的通,但是這一千兩銀子怎麼來到李恪的手裏的呢。
“別說了,為了這一千兩銀子,朕的寶貝都給出去了。”
原來這一千兩的確出自蔣王之手,是他最開始發出去的兩千兩銀子裏麵的,李恪花了大量的人力追回這些銀子,為了和老百姓交換,李恪把自己身上帶來的好東西都給出去了。
“這次這一萬七千兩的銀子可盯緊了,千萬不能出任何差錯,一定要發給有需要的人,並且一定要讓我們的人親手送到百姓的手中,讓百姓簽字之後送回的長安來。”
李恪這一次是決心要把扶貧做好,把每一個細節都要自己掌握,蔣王賠了一萬七千兩白銀之後,帶著家人離開了蔣王府,找了個小地方生活,遠離了朝堂的紛爭,李恪又拔除一個眼中釘。
李恪以為自己這樣的做法能夠換來更多人的認可,大唐的百姓生活的會越來越好,然而李恪不知道,真正的麻煩事才剛剛開始。
回到長安以後,李恪給各個地方加派人手,很多李恪的直屬轄區,李恪劃定貧民區都能夠很好的執行這個命令,除了這批發下去的錢,李恪還要增加人員的開銷,國庫一下子出現了巨大壓力。
“這一步是朕走的太急,沒有想到,看似強盛的大唐,居然還有這麼多的貧民,那麼大唐的錢都去哪了呢?”
有絕大部分的錢都集中在極少部分人的手中,而這些錢怎麼集中的,李恪卻無從得知,也許有人是靠自己的本事賺的,也許是靠偷奸耍滑。
“陛下,臣倒是對這件事情有一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