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代序+目錄(1 / 3)

自序——兼回應讀者

文/一品傷

《無逃之宿》在網上連載之後,我選擇了大拒絕。默然拒絕這部小說帶給我的一切。包括讚揚、詆毀、鼓勵、羞辱,和世俗的拷問。

這部小說裏的孩子們,都是我最心愛的。某些夜裏,總能在夢魘中看到那些已逝孩子們俊朗的麵孔和憂傷的眼神。一次次被驚醒,獨坐著心如刀絞。他們身上傾注了我這二十年能想象的最美好的東西:純潔、善良、單純、陽光、簡單、快樂和平靜。但他們都去世了,從此與我陰陽相隔。有時情緒迷亂,寧在這場華麗而絕望的故事中追隨他們,從這離亂紅塵愴然而出。

寂寞的孩子們,請都要好好地活著,直到這塵寰斷盡。那一天,攜手回歸雲上的我們將白袍獵獵、長發飛揚,如花的笑靨在燦爛陽光裏,會喜悅地次第綻放。

無逃係列,凡文中涉及到的具體地名都略改動,讀君不必費神去索隱痕跡。我拒答這個小說真實性和虛構性的比例,也不會討論主人公現在的生死。每個人的記憶都是一座墳墓。埋進去的東西,絕不為嘩眾取寵而掘棺。

如此。獻給每一個寂寞的孩子。

一品傷

2008年4月

代序

何夕

一品傷的小說《無逃之宿》,選擇同誌題材的亞文化這個禁忌,探討了人在成長中的情感缺失,並由缺失帶來了不同人格走向問題。該書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這是八零後作家群中極少關注的題材和文本。一品傷,我想,若此人生在千餘年前,必然風骨絕代,擺墨不提建安,放筆不看竹林之人。

本書以第一人稱“我”的筆法建構小說,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讀性,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文筆清新而率真,情感細膩而動人,意境哀婉而幽美,更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網文曾在多家網絡泛讀,引起特別轟動,尤其是獲得不少關心同誌群體的讀者的共鳴。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曾憑借《斷背山》風光奧斯卡的國際大導演李安這樣詮釋同性戀:“他們相愛,隻是碰巧同性而已。愛上一個人,無關其性別。”

代序

何夕

一品傷的小說《無逃之宿》,選擇同誌題材的亞文化這個禁忌,探討了人在成長中的情感缺失,並由缺失帶來了不同人格走向問題。該書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這是八零後作家群中極少關注的題材和文本。一品傷,我想,若此人生在千餘年前,必然風骨絕代,擺墨不提建安,放筆不看竹林之人。

本書以第一人稱“我”的筆法建構小說,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可讀性,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文筆清新而率真,情感細膩而動人,意境哀婉而幽美,更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網文曾在多家網絡泛讀,引起特別轟動,尤其是獲得不少關心同誌群體的讀者的共鳴。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曾憑借《斷背山》風光奧斯卡的國際大導演李安這樣詮釋同性戀:“他們相愛,隻是碰巧同性而已。愛上一個人,無關其性別。”

自序

——兼回應讀者

文/一品傷

《無逃之宿》在網上連載之後,我選擇了大拒絕。默然拒絕這部小說帶給我的一切。包括讚揚、詆毀、鼓勵、羞辱,和世俗的拷問。

這部小說裏的孩子們,都是我最心愛的。某些夜裏,總能在夢魘中看到那些已逝孩子們俊朗的麵孔和憂傷的眼神。一次次被驚醒,獨坐著心如刀絞。他們身上傾注了我這二十年能想象的最美好的東西:純潔、善良、單純、陽光、簡單、快樂和平靜。但他們都去世了,從此與我陰陽相隔。有時情緒迷亂,寧在這場華麗而絕望的故事中追隨他們,從這離亂紅塵愴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