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紐約是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心髒,那麼紐約市的曼哈頓區就是這顆心髒中澎湃湧動的血液。
曼哈頓是美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分布著大部分世界前五百強企業的總部、華爾街、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乃至聯合國總部。
這麼一大串頭銜下來,自然造就了曼哈頓寸土寸金的房地產現狀,普通人勞碌奔波一生,積攢下的錢財可能都不足以購買一棟公共廁所那麼大的地皮。
而在曼哈頓中城,有那麼一座高樓囂張跋扈地屹立著,誇張前衛的造型遠比旁邊的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克萊斯勒大樓更能吸引人眼球。
這棟大樓的造型大致呈K型,酒樽狀,其頂部則貼有一個由鋼架組成的碩大字母:S
Stark,斯塔克大廈。
無需多言,這棟高樓的擁有者正是那位花花公子、億萬富豪、科學家、工程師、軍火大亨——鋼鐵俠托尼·斯塔克。
此時此刻,這位舉世矚目的超級英雄,正在與一眾社會名流一起,在頂樓舉行私人聚會。
說是聚會,其實就是一幫紅男綠女沉迷在喧鬧音樂、觥籌交錯的物欲橫流當中。
若是平時,托尼·斯塔克肯定是聚會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然而他卻主動避開了人潮,來到天台的僻靜角落,徑直走到一張躺椅前躺下,耷拉著腿哼著不著調的歌曲。
他旁邊的另一張躺椅早就有了主人,哼歌聲吵到後,那人從雜誌後麵露出頭來,翻著白眼無奈地說道:“你就算是不想在裏麵呆著,也別過來煩我好麼?”
說話的人名為布魯斯·班納,核物理學家,托尼·斯塔克畢業於MIT(麻省理工),而布魯斯·班納也曾經在MIT任過職,算是半個校友。
兩人同是在國際範圍內享有盛譽的物理學家,意氣相投之餘擁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私交甚篤。
“我不是不想在裏麵呆著,而是為了積攢精力,”托尼·斯塔克眨了眨眼睛,麵色如常地說道:“今天晚上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忙。”
布魯斯·班納翻了個白眼,吐槽道:“如果你說的工作是陪那些俄羅斯的芭蕾舞演員共進晚餐的話,那我非常能夠理解,就是不知道你的那位助理秘書小辣椒怎麼想。”
“有事兒秘書幹嘛~”托尼拉長了尾音,略過了這個話題,隨意抽來布魯斯·班納手中的刊物,翻看了兩下,“這不是《Nature》麼,怎麼,你又有新論文了?”
所謂的《Nature》雜誌,就是《自然》這本學術刊物,創立於1869年的英國,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地位,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列為全世界兩大頂級學術刊物。
如果這個描述過於蒼白與遙遠的話,不妨換一種說法:對於科學家而言,能在《自然》刊物上發表文章,意味著地位晉升、大量資助以及媒體的關注。
嚴苛的難度、豐厚的回報以及“代表世界尖端技術”的冠冕,讓所有從事科學領域的人員都趨之若鶩,要是能在《自然》上嶄露頭角,那就意味著在學術界的出人頭地。
布魯斯·班納作為成名已久的核物理學家,要在刊物上發表論文自然輕而易舉,然而托尼·斯塔克意外地發現,布魯斯認真翻看、甚至還在上麵仔細標注的論文居然與核物理完全無關,反而是一篇有關於氣管幹細胞綜合培養的醫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