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監獄(2 / 2)

牛犇沒有正麵回答老者的提問而是低聲的吟誦起了中國的千古名句:“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兩首乃是中國傳世絕句,即便是過去幾百上千年,甚至放到不同的異世界都能通用。

兩首詩沒有任何佶屈聱牙的詞句,簡單直白的話語說的簡單明了。

就連李三這種沒有上過幾天學的人都能聽懂,甚至他忍不住拍巴掌道:“牛先生大才!大才啊!這兩首詩說的太對了。”

“我李三走南闖北多年,這天下當真和先生詩句裏說的一樣。前年我路過慶國看見一農莊。”

“大地主的田地縱橫連綿,光是佃戶都有六百多戶,比朝廷實封的千戶侯還氣派。一畝田裏一年能產二百多斤糧食。結果佃農要交替地主繳給朝廷十抽二的糧稅。”

“然後地主還要接著抽走五成的地租。如果佃戶借了地主家的牛和工具,那麼繳的地租就更高了。一畝地辛苦下來一年到手就五十多斤糧食。”

“一戶佃農一家五口,如果不借地主的牛,最多一年就耕種二十畝地。算一算,一年也就一千斤的糧食頂天了。家裏有三個壯勞力的話,那麼家裏的女人就要挨餓。”

李三的話說的也很樸素。在景天這個封建主義社會裏,大家是沒有多少機會吃到高油高糖的副食品的機會的。

就連做飯做菜都是少油少鹽,倒不是因為推行健康生活。而是因為油和鹽都很貴。

看上去一年一千多斤糧食很多。但是家裏有壯勞力下地幹活的話,一人一天沒有一斤糧食是頂不住的。

純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很快的,在重體力勞動下可能隻需要兩三個小時就會感覺非常饑餓。

所以在這種農戶家庭中為了保持壯勞力的夥食,一般家裏的女人就要省著吃,甚至是挨餓。

倒不是因為男權女權,而是一種很質樸的生活哲學。

男人下田幹活需要吃飽,不然就沒力氣幹活。男人沒力氣幹活,田裏的收成就少了。

收成少了,來年能吃的東西就更少了。

所以家裏的老人和女人基本都是要挨餓的。為數不多的糧食要優先供給壯勞力的男人吃。

畢竟壯勞力幹活,他吃幹糧,家裏的老人和女人還可以喝口稀的。

如果壯勞力吃不飽幹不了活,家裏的老人和女人連這口稀的都吃不上。

“其實慶國的那個農莊是我經過這麼多地方以來,我覺得最好的農莊了。地主也隻收五成,還是在朝廷抽稅之後再收五成。佃戶起碼還有的吃,逢年過節咬咬牙還能吃飽甚至吃點肉。”

“我見過有的地方,那些地主簡直壞的頭頂生瘡腳底流膿。地租要收到七成!佃戶為了一口吃的被逼的累死累活,如果收成稍微差點那就要賣兒賣女了!”

李三說道這裏忍不住心中激憤,他狠狠的拍擊地麵把地板敲出一個大坑。

牛犇聞言點點頭:“我想這應該不是個例吧。”

眾人七嘴八舌道:“當然不是個例。現在外麵的地主壞得很呢。你給他耕田,用他的農具。本來農具就是舊的,你用壞了還要賠給他。賠的還是新的!”

“還有啊,我聽說長洲那邊有養蠶的大家把蠶子發下去給蠶農,如果到了收絲的時候蠶農交不上規定的絲,那就要蠶農自己把蠶絲的差價補上呢!”

大家都在訴說自己聽說過或者是自己親身經曆過的種種。

而牛犇卻問道了一個最關鍵的核心問題:“各位你們想過沒有,這一切都是為什麼才會這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