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遼王的反應(1 / 2)

朱植站起來,對麵前的這個遼西地區僅次於他自己第二號軍事長官說道:“楊文,你可知道,燕王派兵控製了山海關?”

楊文說道:“稟殿下,臣不知。”然後他疑惑地說道:“殿下,是有蒙古人又犯邊不成?不然為何燕王殿下要派兵控製山海關?”

朱植說道:“沒有蒙古人犯邊。燕王以南下平定成逆造反為由,派兵接管了山海關。”

楊文說道:“山海關與成逆造反有什麼關係?成逆的兵還能突然長出翅膀飛過來占領山海關不成?”然後楊文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麼,沉聲說道:“莫非是,燕王殿下,要……”

然後他馬上抬起頭來看向朱植。這可也是一位手握重兵的藩王。

朱植就好像沒有看到他的目光一般繼續說道:“本王的猜測也與你類似。現在必須阻止燕王!”

朱植是沒有反叛之心的,更加不會跟隨朱棣造反,但是不代表他不希望自己能夠當一個半獨立的封國的國君。但是朱棣這麼一造反,允熥的心思會不會變化就不好說了。像朱楩所封的大約三分之一個雲南和緬甸的地方允熥未必在乎,但是就是秦王或者英王都有可能撤封,更不必提他們這些隻是半封的親王了。

所以朱植覺得,即使自己不能阻止朱棣造反,也必須出力平定,一定要讓朝廷看到藩王們不隻是朝廷的威脅,更是助力。

所以朱植說道:“本王已經派人去勸說燕王收手了。雖然他的兵已經占領了山海關,但是不至於連一個信使都不讓過去。但是這未必有用。”

“多半還是要立足於打。但是,楊文你也應該能猜到,燕王正式舉旗造反之後,朝廷必然會對我們這些藩王疑慮,對我們來說,最好的辦法其實是按兵不動。”

“但是距離北平最近的大軍就是我與穀王的三衛,若是我們不動,燕王就可以在燕趙大地上馳騁,一旦與成逆連成一片,那麼朝廷再想平定,就要牽延日久了。”

“我朱植身為太祖皇帝的兒子,大明的親王,怎麼能夠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我一定要出兵,趕在他們合流之前阻止他們!”

楊文聽出了朱植的意思,但是他有些疑惑地看向朱植:他自己前邊也已經說了,這個時候在沒有朝廷命令的情況下藩王出兵,估計朝廷有可能懷疑他造反,到時候萬一遼王三衛的兵與朝廷北上的平叛大軍打起來就更加糟糕了,所以朱植到底打算怎麼辦?

朱植沒有讓楊文疑惑太久,接著就說道:“為了防止朝廷疑慮,本王決定,放棄對遼王三衛的管理權力,現在本王正式讓你,在朝廷的回信回來之前,代為指揮遼王三衛等歸本王指揮的衛所。”

“並且,本王同時放棄所有的王府護衛,封堵所有的王府之門,自禁於王府之中,以示本王絕無造反之意。”

楊文大吃一驚,他沒有想到朱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不過楊文仔細想了一陣之後,說道:“殿下,殿下所做的確實可以打消朝廷的疑慮。但是,朝廷遠在京城,即使是臣擬了奏折送到京城,陛下也有可能疑慮是殿下以臣的名義發出的,等到朝廷派出使臣把這一切都查清楚以後,恐怕已經晚了。”

朱植想了想,覺得楊文的話是對的,於是他說道:“那你認為怎麼辦才能最快打消朝廷的疑慮?”

楊文仔細想了想,過了好一會兒之後才說道:“殿下,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殿下離開遼西,坐船前往登州或者萊州,讓登州、萊州的官員上奏折表示殿下在登州不在遼西,這樣朝廷就絕對不會認為殿下有反意。”

朱植眼前一亮。確實楊文的辦法是最好的,不帶著軍隊離開自己的老巢,任誰都不會認為自己是要造反了。

朱植於是說道:“那好,就這麼辦,本王收拾一下,明日就離開廣寧,前往山東半島。”

解決了一個問題的朱植顯得輕鬆了一些,他又重新坐了下來,並且拍了拍自己身邊的椅子說道:“楊文,你也過來坐下,本王要和你談論一下如何進兵的事情。”

然後朱植指著桌子上鋪著的地圖說道:“山海關扼守從關東入關的咽喉通道,地勢險要,並且這個時候燕王派過來接管山海關的部隊一定是他最信任、也是戰力最強的之一,若是遵循一般的辦法,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不短的時間才能夠打下山海關,而那時恐怕已經晚了。”

楊文聽了朱植的話,也意識到山海關被占領之後他們想入關有多麼困難了。當然,從關外入關也不是隻有山海關這麼一條道,喜峰口與馬蘭峪都是可以入關的通道,但是那樣就繞了遠路,對方拖延時間的目的還是可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