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1 / 2)

下午未時,允熥在自己的大帳之中接見了前來投降的朱棣。

朱棣既然已經投降,也不會為了表現什麼‘骨氣’‘審美價值’之類的裝大爺,見到允熥之後馬上跪地自稱罪該萬死。

而允熥出於多種考慮,雖然心中對於朱棣造反相當憤怒,可是也沒有對朱棣過多的說什麼話,在義正言辭的指責了一下他的造反行為之後就罷了。

然後允熥下令,命令徐暉祖帶兵,同時也帶著朱棣去招降北平城。

十一月初七,允熥得知消息,留守北平城的朱高熾於十一月初五開城投降,菏北的叛亂結束。

而在同一日允熥也得到消息,濟南城的叛軍在見到被生擒的路遠以及聽聞青州等地都已經丟失之後發生了內亂,謝成控製不住局勢服毒自殺,有人開城迎王師進城。

到此為止,雖然在東昌府一帶仍然有一些州縣為叛軍餘部所占,但是叛軍主力全部或降或滅,所有有名號的叛軍文臣武將也都已經或死或擒,剩下的已經成為了流寇,不足為慮。可以說,這次的叛亂,已經被平定下去了。

叛亂平定以後,自然是要處理相關的後續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對叛亂之人的處置,也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對這次的叛亂來一個徹底的定性。

山東的叛亂,經過對於擒獲的原齊王三衛的武將審訊,得到了真實的答案。允熥覺得這個真實的答案可以公布,於是就以此為了對外公布、記錄在史書上的理由。

但是謝成附逆的理由允熥在得知了真實緣故之後頗有一些哭笑不得。最後因為這個理由即使公布了也未必會讓大家相信,所以允熥下令對外公布的理由是:謝成也曾經為齊王朱榑的幫凶,害怕朝廷平定齊王府之亂以後也懲治他,所以跟隨叛亂。

至於燕軍,允熥左思右想,決定不把事情定性為叛亂,而是朱棣為了防止山東的叛亂規模太大,於是在沒有得到朝廷允許的情況下南下。至於幾次交手,那都是誤會。

雖然這個理由是一定瞞不過去的,到了最後兩天圍困燕軍的時候隻要是個百戶以上的武將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允熥就這麼公布了,還下令寫進他的《實錄》和朝廷各種各樣的官修史書。

至於文人們的懷疑並不重要。兩個重要當事人,允熥和朱棣都是這樣一口咬定,文人們還有什麼辦法?頂多是在自己的日記裏邊寫下來而已。允熥也不在乎,他隻要一個能夠交待的過去、不影響皇室團結的理由就行了。

當然對於朱棣的懲治還是要的。朱棣本人親自上書以自己老邁多病為由辭去了燕王之位,朱高熾以自己身體不好、無法擔當大任為由辭去了燕王世子之位。朱高煦則先封為燕王世子,然後又加封燕王,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東西。

至於這個理由能不能糊弄住不明真相的人,允熥覺得還是可以的。朱標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過世,朱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過世,朱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過世,今年是建業元年(1399年),按照他三個哥哥的慣例他再過兩年也該死了,現在身體不好有什麼奇怪的!雖然曆史上朱棣又活了二十多年。